“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大都对这一段描写印象深刻。可今年6月,浙江省几家报纸以《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 ”鲁迅先生真的写错了》、《百草园里一棵古树也是无患子》等标题报道了鲁迅故里百草园里种植的“高大的皂荚树”,还请浙江某大学教授、农艺师及绍兴某老花工等来增加“炒作新闻”的热度,其实他们只要向当地从事林业工作的有关专家了解一下情况或许就不会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不了了之。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科普事业的一位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如《释草小记》、《释虫小记》、《花镜》等,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所以,可以肯定地说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写的植物名称应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高大的皂荚树”,怎么会变成无患子?其实道理很简单,“无患子”在绍兴的俗名叫“皂荚树”。 在绍兴,凡是能洗涤的如无患子、皂荚树统称“皂荚树”,果实圆的叫“圆肥皂”,果实扁的叫“扁皂角”。大家知道,鲁迅先生的作品真实感人,富于乡土气息,反映了绍兴的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写于1926 年,当时鲁迅45岁,虽已阔别家乡7年,但他对当年家乡的景物记忆犹新,所以用家乡的语言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在一篇《后园》(收录于周作人20世纪50年代所著文集《鲁迅的故家》)中写道:“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做后园……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棵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这年代不很近了。”这也印证了绍兴人俗称的“皂荚树”又名“圆肥皂”。 如今,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子四周散种着五棵“皂荚树”,最大的那棵在院子南头靠院墙的地方,郁郁葱葱,冠盖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