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蕨(Braineainsignis)别名赤蕨,属乌毛蕨科蕨类植物。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孑遗植物,也就是说大约4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苏铁蕨植物了。苏铁蕨经过数亿年地球变迁而顽强幸存下来。苏铁蕨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
一、苏铁蕨形态特征苏铁蕨株高可达2米以上,有直立主干,茎粗壮,可达20厘米,木质,呈圆柱直立,表面有排排叶痕并密生红棕色长形鳞片,长约2至3厘米。在多年生老干及干基部,常长出不定芽,因而呈出现高低不同的丛生状。须根系,叶多数,簇生于干的顶部。叶柄长6至20厘米,基部以上光滑。叶片矩圆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革质,长约50至80厘米,两面光滑,一回羽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5至10厘米,宽10至13毫米,头渐尖,基部为不对称的心形,边缘有细密纯锯齿,常向下反卷。叶脉下凹,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沿网眼生长。嫩叶为绯红色,非常美丽,后渐变绿。苏铁蕨因形似苏铁而得名。
二、大面积野生苏铁蕨群落的发现经过新发现的苏铁蕨群落位于粤、闽交界的广东境内山门山。30年前,笔者在该地插队劳动。在一次山林救火中发现此物种,初看以为发现苏铁群落,细看该植物叶背有孢子囊,认定为蕨类植物。因其特征像苏铁,记忆犹新。
1989年,笔者在阅读资料时得知,目前苏铁蕨在世界濒临绝种。回想起当时救火发现的植物可能就是苏铁蕨,下决心对该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经反复查证,确认为苏铁蕨。因此,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并把发现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1991年1月9日,汕头市科委、汕头市建委、汕头市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重同志到山门山进行现场考察,新发现的苏铁蕨群落范围有1000多亩。
三、苏铁蕨群落的自然环境新发现的苏铁蕨群落约在北纬24,东经116.8。年平均温度为21.2℃,最高气温为36℃,极端最高气温为38.6℃,最低气温为2℃,极端最低气温为-3℃。年平均降水量1535.5毫米。苏铁蕨群落分布在海拔350至700米的山坡地。土质为微酸性红壤土,pH值为6.5。山坡面向东南。与苏铁蕨群落混生的植物还有里白科的芒萁、桃金娘科的桃金娘、百合科的菝葜、石松科的垂穗石松,还有零星分布的马尾松。
四、发现苏铁蕨的重要意义苏铁蕨是古生代泥盆纪时代的孑遗植物,研究苏铁蕨,特别是研究该物种的基因,了解为什么它能经得起地球亿年的变迁而存活下来,可利用它的基因,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世界蕨类植物品种繁多,但高大的木本蕨类并不多见。苏铁蕨是在泥盆纪时代出现的种子蕨。虽然它没有真正的种子,却有胚球,叶大型,茎能增粗,是介于蕨类植物向裸子植物过渡的中间类型。研究苏铁蕨,对于研究植物的物种进化,以及植物的区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苏铁蕨树形美观,它那叶痕斑斑、苍老粗壮、圆柱形的茎干,绯红色的嫩叶,观赏价值极高,把它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应用,效果极佳。
苏铁蕨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民间常用它的茎入药,有清凉解毒、止血散瘀、抗菌收敛的作用,还可治烫伤、感冒和止血。
人类对苏铁蕨还认识不多,研究很粗浅,有待于植物学家和科学家去研究,掀开它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