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南梅北移”,一直致力于梅花耐寒育种研究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深有感触,他说:“由于以前大部分梅花只能在黄河以南地区生长,南梅北赏一直是很多爱梅人士的夙愿。40多年来,部分梅品种在我国科研人员的力促之下一路北行,一些梅花品种由原产地向北方整整推进了4000里。目前,在东北的长春、沈阳,西北的延安、兰州,内蒙古的包头、赤峰,华北的北京、太原等地都能见到露地梅开。”
陈俊愉从1942年起,就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他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时,曾历时数年到四川的很多地区调查梅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文言文专著《巴山蜀水记梅花》。处女作的出版,更坚定了他研究梅花的决心。1950 年,陈俊愉从丹麦留学回国后,当即组织开展 “南梅北移”的准备工作。
陈俊愉说,从明代起,就有人开始尝试将梅花引种到北京,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解放初期,在北京仍不能见到露地越冬的梅花,很多人已经把“南梅北移”当作美丽的梦想。如果说上个世纪40年代是我国梅花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那么50年代末是“南梅北移”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从1957年开始,陈俊愉分别从南京中山陵园梅花山和湖南沅江引入天然授粉种子,在北京植物园中心试验圃、樱桃沟、北京林业大学等地开展引种驯化,一干就是6年。沅江梅于1962年4月6日在北京开出了第一朵花,创造了梅花向北跨越1300公里的历史记录。《北京晚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北京露地开梅花》为标题刊登文章,梅花进京的喜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十年动乱”期间,很多科研工作被迫终止,“南梅北移”也未能幸免。刚刚培育出的抗寒梅品种毁于一旦,很多珍贵的资料也在那个时期丢失或被烧掉,梅花北移工作就此搁置。
1979年,科研工作重新受到国家重视,陈俊愉立即重回武汉、南京、成都等地调查梅花,重新整理收集数据。通过20多年的努力,组织完成了《中国梅花品种图库》,将中国梅花分为3系5类18型,共323 个品种,并选择部分品种在东北、西北部分地区长期试验,最终在梅花行至北京的基础上又向北推移了700公里。
陈俊愉说:“40多年来,梅花不仅从南向北‘行走’了4000里,而且在这个行程中我们积累了30多个抗寒梅花品种,根据不同的适应程度可供一些城市进行推广,为梅花继续北行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
从2001年至2004年,陈俊愉会同一些科研人员,选择部分梅花品种实施抗寒越冬区域试验,得出一些最新数据和经验,还通过远缘杂交、实生苗选种,培育出一些能耐-19℃至-35℃的新品种,为各地科学引种梅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目前,有关梅花品种的耐寒研究仍在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