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年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北京的园林工作者正在围绕“绿色奥运”的大课题做文章,日前记者走访了奥运地被植物课题组主持单位负责人———北京颐和园公园副园长高大伟主任工程师。
高大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奥运地被植物课题组目前的工作重点和进展情况。80年代,北京的地被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刚刚起步,仅用于水土保持、地面覆盖,并没有系统地对地被植物进行研究。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外地被草坪植物种质资源的大量引进,对地被植物的要求提高到了观赏性和功能性并举的地位,对地被植物的高度、质感、抗逆性、绿色期、花期和养护成本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要求。地被植物应用得到了各界的重视,新品种不断被开发和引进,新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应用,专业地被植物生产销售企业不断出现。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建植材料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为了体现北京地被植物的生态乡土特色,在要求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保、景观、人文的要求,因此需要将地被植物的使用、繁育、推广、产业化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2003年起,北京市园林局会同北京市科委,组织颐和园公园、香山公园、天坛公园、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市园林科研所,共同承担了这个课题。
经过调查,北京地区五环路以内常见的地被植物有43科200多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地被绿地逐渐被建筑所取代,还有一些因不能适应新的城市生态环境而被淘汰。课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掘一批适应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且具有一定抗性,同时又具备园艺特性的地被植物。目前已从20多类(匍匐类、草花类、草坪类等)挑选出了100多个有价值的品种,而且正在通过实地栽培和扩繁进一步筛选,课题目标是确定其中的10个至15个品种。现在已确定的品种有苦卖菜、蛇莓、连钱草、旋覆花等。
高大伟说他们将扩大生产规模,在今年达到可供20万平方米绿地建植的年生产能力,并做出20万平方米的景观实例示范区。
奥运地被植物的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夏季表现良好,整体高度控制在50厘米至60厘米。其次是绿色期要比较长,每个季节都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另外这些品种还应既喜光也耐阴,可以在北京的各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抗逆性强,两年内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繁殖能力,而且建植养护成本低廉,也是这次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选种和繁育,还不是奥运地被植物最重要的课题,如何合理科学使用这些选育出来的地被植物才是课题的重点。在人工环境下,模拟并建立自然的生态景观系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地被植物的选择使用不仅要满足功能性和观赏性上的要求,还要顾及到周围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甚至微生物生态系统。通过合理配置地被植物,将其纳入一个人为参与的完善、和谐的生态平衡系统,这样才能体现绿色奥运的实质内涵。
2005年8月奥运地被植物课题组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已经做了地被植物示范展示,今年他们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展示。高大伟告诉记者,课题将在年底前结束,而课题的结束只是一个起步,它将起到示范作用,形成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带动一批园林苗木企业参与开发繁育地被植物。利用奥运的契机,从观念上提高对地被植物的认识,把地被植物的发展带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对地被植物的研究还将深入进行,还将有更多的乡土品种和引进品种出现。通过研究和推广,用它们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城市园林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