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些外来词用得过多过滥,“克隆”便是其中一个。“克隆”一词是英语C LONE 的中文音译,名词,英语原意指无性系。拿树木来说,就是指具有相同遗传组成的树木利用无性繁殖方式所得来的群体,这个群体就被称为一个无性系,即一个C LONE 。在同一无性系内的不同个体之间,除非发生基因突变,所有个体的遗传组成都是一样的。用来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的树木就叫做无性系原株,组成无性系的个体就是无性系植株。这就好比平时我们用复印机复制文件一样,用一个文件作模本,复制出许多个相同的文件来。从这点看,把无性系原株利用无性繁殖方式得到无性系的过程,借用英语C OPY 的音译“拷贝”来表示可能更贴近原意,尽管它也并不完美。自然界中,树木在其全部的生命活动中,繁殖后代是一个必要环节。尽管方式不同,但不外乎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途径:有性繁殖指不同植物个体的雌雄生殖细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后形成植物个体的方式,也叫种子繁殖;而无性繁殖则无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利用植物体上的营养器官如根、茎、芽和叶等组织,通过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等技术繁殖后代,也叫营养繁殖。所以,不论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只不过是扩大树木群体的不同繁殖方式而已。“克隆”一词在科研报告和媒体上频繁出现,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的教科书中讲树木的繁殖方式就讲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从没有人用“克隆”一词来替代无性繁殖的概念。因为无性繁殖是植物的一种能力,是扩大自身群体的一种途径,“克隆”只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得到的一个群体。所以,一批“克隆”苗即一个无性系,实际上就是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得到的一个群体。但严格地讲,无性繁殖和无性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的含义也大不相同,而现在“克隆”一词似乎正在失去自身应有的含义,被用来代替无性繁殖方式这种概念。第一个在树木的无性繁殖中炒作“克隆”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绝顶聪明的智者。因为许多本来就很容易无性繁殖的植物,如杨柳科树木,或用插条在大田里扦插,或用单芽插段在温室中培养,实际上只是利用了树木自身的能力。所有的技术只不过是为树木实现这种能力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和保证,并不能改变树木的遗传特性,更不可能经过这样一个所谓的“克隆”过程,就使其肉身变成了金身。其实即使是现代温室条件下培养出的苗木,也必须在大田去经风雨、见世面,否则就难以适应自然界的环境。但就是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只要一经过现代名词装潢,贴上“克隆苗木”的标签,立马就会身价倍增。然而大多数林农却不知其中猫腻,还以为里边蕴藏着多么高的技术含量,凝结了科研人员多少智慧。现在“克隆”这个词听的多了,用的多了,牛也“克隆”出来了,羊也“克隆”出来了,听说科技先进的国家甚而还要“克隆”人。与树木的“克隆”相比,动物的“克隆”确实要困难一些,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然而大家对“克隆”一词含义的约定俗成,好像都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像人们常把“注意危险”和“打扫垃圾”说成是“注意安全”和“打扫卫生”一样,在既定场合说者和听者都不会产生任何歧义。这么说,对滥用“克隆”一词的发难,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呢?说实话,笔者也并不是那种认死理的人,只要大家都能认可,明白所谓“克隆”技术无非是传统的无性繁殖方式而已,确实也没有必要非得从理论上分清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只是考虑到精明的商人常常会把知识分子推出的新概念、新名词作为自己赚钱的工具,由此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或者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才促使笔者写下这篇文章。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据此理解,现代生物技术如植物的组织培养、细胞融合、转基因育种、快速繁殖、全光喷雾扦插育苗、使用ABT促进生根等方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技术,因为其中凝结了大量的人类智慧,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知识。而“克隆技术”、“光合克隆技术”只是利用了植物自身的繁殖能力,技术则在其过程之外。因此,“克隆”本身不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