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郫县筒春村苗农的心中,周帮福不仅是好村支书,还是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艰辛创业筒春村地处郫县偏远的乡村。当年,周帮福为了生活,从事过泥水匠学徒,帮私人企业跑过销售,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间他没赚到什么钱,却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回乡后,他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搞起了花木。没有本钱,他借了8000元买苗子;没有技术,他买书本、参加培训班。靠着起早贪黑、精打细算、苦心经营,他种植的花木开始赢利。 初尝创业甜头的周帮福信心倍增,决心要再上一层楼。1995年,他将前几年的利润加上从银行贷款的8万元一次性投入到花木业上,成立了华伊尔园林绿化公司。当年,花木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万元大关,资金储备达到58万元。 帮助乡亲当周帮福的生意正火时,村民们推荐他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村民殷切的目光,他犯难了。 “自己干能挣钱,到村上一年能拿几个钱,两头累不说,做不好还要挨骂。”亲朋好友的劝说,让他想了很多。但想起创业时镇、村领导对他的关心,附近村民对他的帮助,他还是同意了。1996年,周帮福当选为筒春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筒春村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过1000多元,村干部各自为政,干群关系紧张。周帮福上任后一边整顿班子,整顿干部队伍,一边寻找发展该村经济的有效途径。1996年9月他带领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开了眼界的村民决定跟着他种植花木。他从技术、管理上帮助大家,并负责农户的销售。从1996年至1998年,全村花木从200多亩发展到8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从1400元增加到2300元,花木业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 共同富裕2004年成立的筒春村花木协会是农民致富的桥梁。作为会长,周帮福除了忙村里的日常工作,还要关注协会的发展。他在互联网上建立筒春村花木协会主页,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产品知名度。会员缺少资金,协会主动帮助他们贷款。 贷款2万元种桂花的村民杨任良与土地打了50多年交道,却不懂桂花种植技术。为保证他种好桂花,周帮福一有空就到杨任良田里指导,并让他参加镇上、村上组织的技术培训。由于勤劳好学,不到1年时间,杨任良就还清了所有贷款。 如今,筒春村花木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多个专业队伍。全村除花木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外,还有专业除草队、栽植队、专业管理队等5支队伍共计250余人。苗农不断向外发展花木生产,在村外种植了绿化苗木、盆景桩头620亩,花灌木580亩,彩叶苗木1000余亩,有力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 在周帮福的带领下,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3583元增加到2004年的481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3万元增加到16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