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华北石油工矿区绿化区域中月季应用比较广泛,但其病虫害的发生也随之严重。现就月季常见的几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月季根癌病1.症状在地面或靠近土面的月季根颈部位,或砧木与接穗结合处,发生大小不一的肿瘤。有时肿瘤呈结节状,木质,直径可达几毫米,但也可在根和茎的上部发现。植株受害后,表现生长不良、矮化和缺少生机,叶小,提早发黄落叶,花也瘦弱。
2.发病规律月季根瘤病病菌在肿瘤组织表面和土壤中越冬,可达几个月至一年以上。通过虫伤、嫁接伤口、修剪伤口、插条切口或其他伤口侵入,靠雨水或浇水传播,地下害虫、线虫、嫁接工具及机具也有一定传播作用。湿度过大,切接伤口大,愈合慢,与土壤接触时间长,感染机会也多。病菌寄主范围广,能同时侵染玫瑰等。
3.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避免有病植株传播;(2)加强管理,多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注意防涝,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对碱性土壤应施酸性肥料酸化土壤,使之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3)注意防寒受冻,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田间作业时要尽量减少伤口,并注意对各种伤口的消毒及保护,减少细菌侵染;(4)及早根治病瘤。在病瘤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即行刮除,有利于伤口愈合,如病瘤过大,或密集成片,转移茎部后,则较难治愈。刮后伤口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硫酸铜100倍液、80%的402抗菌剂乳油50倍液、链霉素400ppm等进行消毒,外涂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保护。
二、月季花叶病1.症状月季花叶病毒病以小的失绿斑点为其特征,有时呈现多角形纹饰。病斑周围的叶面常多少有些畸形,有些症状呈环形、不定形的波状斑纹,以及林叶型的褪绿斑,还有的为黄脉和矮化。
2.发病规律月季花叶病毒在寄主活的组织内越冬,通过病芽、病接穗和有病砧木传播,在芽接和嫁接时传染发病。夏季强光和干旱有利于显症和扩展,也常出现隐症或轻度花叶症。
3.防治方法(1)避免用感病月季做繁殖材料;(2)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和烧毁;(3)生长季节防治传毒媒介,如蚜虫、木虱等;(4)发病初期喷洒生物制剂好普(20%氨基寡糖水剂)500至800倍液,每5至7天喷一次,连喷3次。
三、月季黑斑病月季黑斑病又名褐斑病,为世界性月季病害。国内普遍发生,以危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柄、叶梢、幼嫩枝和花梗。发病较重时,该病使叶片发黄早落,夏季4、5月和夏末8、9月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秋季开花遭到毁灭性打击,并严重削弱树势。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玫瑰、蔷薇、黄刺玫等。
1.症状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病斑通常出现在叶片的表面,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至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放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品种直到病斑大如分币时,叶片也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至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叶片全部脱落,成为仅留顶部几片叶子的光杆。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在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至25℃,pH值为7至8。病菌潜育期为10至11天,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叶片上有水时,孢子在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特别是田间渍水,养护管理不善,植株衰弱情况下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差异大,无免疫品种。土壤通透性差,肥水管理不当的地方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1)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秋后彻底清除,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适度修剪,松土,提高根系活力和长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浇水时不要将泥土飞溅在叶片上,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以铲除病菌。6至8月后,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至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至1200倍液,其中以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每7至10天喷一次,共喷6至7次防效较好。
四、月季灰霉病1.症状月季灰霉病在叶缘和叶尖发生时,起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光滑稍有下陷,后扩大腐烂。花蕾发病,病斑灰黑色,可阻止花的开放,病蕾变褐枯死。花受侵害时,部分花瓣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