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褐色皱缩、腐败。灰霉病菌也可侵害折花之后的枝端,黑色的病部可以从侵染点下沿到数厘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灰色霉层可以完全长满受侵染的部位。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于叶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危害。通风不良,湿度较大,较易发病。凋谢的花和花梗不及时摘除时,往往从此类衰败的组织上先发病,然后再传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
3.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叶,减少侵染来源,对于凋谢的月季花应及时剪除;(2)要通风透光,种植不要过密;(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即喷药保护,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7至10天一次,连续2至3次,防止效果较好;
(4)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进行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
五、月季白粉病月季白粉病,又名月月红白粉病、四季蔷薇白粉病。世界性的月季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玫瑰、蔷薇等蔷薇属多种植物。
1.症状白粉病危害月季的叶片、叶柄、嫩梢、花蕾及花梗等部位。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以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老叶感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的黄斑,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叶背病斑处有白色状物,严重受害时,叶片枯萎脱落。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膨大,其顶部向地面弯曲。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霉层,花姿畸形,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受害部位的表面布满白色粉层,这是白粉病的典型特征。它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连年发病可严重削弱其生长势。
2.发病规律白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中越冬,有些地区以闭囊壳越冬。翌年随芽萌动而开始活动,以子囊孢子或分子孢子作初次侵染,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随风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或气孔侵入。白粉病一般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钾肥时易发该病。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温度变化剧烈,使寄主细胞膨压降低,将减弱植物的抗病能力,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灌水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
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至6月和秋季9至10月发生较多,北方地区主要在春季危害,月季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花朵芳香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花品种均易感病。
3.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
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栽植密度不要过密。浇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2)不要与白粉病菌的其他受害
花卉接近,以免相互传染,加重病情;
(3)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
(4)冬季修剪后及春季发芽前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消灭在芽鳞内的越冬病菌;
(5)使用药剂防治时,喷药要全面周到,保护好幼嫩部位,新梢生长盛期和雨季应增加喷药次数,发病初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至25天,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白粉层变暗灰色,干缩并消失,是防治月季白粉病较理想的药剂;
(6)喷洒农药应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
六、月季霜霉病1.症状月季的叶、新梢和花均可发病。初期叶上出现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斑块,后扩大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的组织,无明显界限。
在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如同被化肥、农药烧灼状。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病叶上的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腐败枯死。
2.发病规律月季霜霉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但茎内菌丝体可多年生存,以分生孢子侵染。该病主要在多雨季节、90%至100%湿度和相对低的温度条件下发展,氮肥过量时病情加重。
3.防治方法(1)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
(2)降低种植密度,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
(3)发病初期喷洒25%瑞毒霉(甲霜灵),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