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我国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过程中,有的企业依靠现代化温室赚了钱,有的企业却上演了赔本赚吆喝的一幕。作为现代农业设施的代表,现代化温室是不是建多了?如果继续,应该怎样创造高产出?围绕着大型现代化温室建设、管理、出路、创收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政府官员和生产、使用温室的企业,深入探讨了有关现代化温室的方方面面。本版特辟专栏,以飨业内人士。
我国自1979 年以来从国外引进了一部分先进的现代化温室设施以及栽培技术,经过了市场的洗礼后发现,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居多。部分现代化温室甚至被用作储存物资的仓库,或者改成日光温室和大棚,由此造成巨大的浪费。
一个严酷的问题摆在面前:我国究竟适不适合发展大型现代化温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其长说,我国目前所拥有的现代化温室面积相对于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适合的。他说,荷兰人均耕地仅0.05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然而从 1961年到1990年的30年间,其农产品净出口增加了40倍,人均农产品出口额居世界首位,其在农业上的突出成就主要来自以生产花卉、蔬菜等高档农产品为主体的设施农业。目前荷兰依靠1.5万公顷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创下了骄人的农产品出口成绩。他认为,设施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发展方向,而大型现代化温室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真正发挥作用的现代化温室还少之又少。
早在1979年,北京就从日本引进第一栋温室,从此掀起我国引进现代化温室的第一个高潮。当时只注意引进温室设备等硬件,忽略了温室的管理和栽培技术,引进的温室由于能耗过高、栽培管理不善,相继因亏损而停止了生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型连栋温室发展陷入低潮。
1995年,北京中以示范农场率先引进了1.2公顷以色列现代化温室,由此开始了我国第二次学习和引进现代化温室的高潮。此次引进包括技术设备、温室栽培品种与栽培技术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现代化温室发展的高潮期。这段时期,我国现代化温室每年以150至20 0公顷的面积递增。
然而,我国引进和自行设计建设现代化温室,多数属政府行为,其中不乏“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有些甚至成为上级考察的“ 观光园”。加之引进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对引进的目的性不明确,对我国地区性气候特点缺乏认识,缺乏适宜的专用品种,缺少量化的栽培模式,管理和操作人员素质跟不上。杨其长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温室业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很多并不是温室本身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预计到2020年人均耕地面积将由目前的0.11公顷降到0.067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使高产、优质、高效的设施农业成为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方向。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有专家呼吁,大型现代化温室不是过多而是远远不够。但发展现代化温室切忌盲目,而且必须结合实际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现代化温室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空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