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日前,温江区委书记毛志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激情地说:目前,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截止到3月底,全区花木生产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余亩,并且出现了量的变化,质的飞跃,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花木企业已有30多家。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依托于温江花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依托于温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实力。
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到来之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的英明决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指出,西部大开发,必须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再造山川秀美”;要大力构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长江流域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极大地鼓舞了温江的广大花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花木业很快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共识。温江花木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00年,全区花木种植面积由上一年的4万亩一跃发展到了6万亩,2001年上升到了8万亩,2 002年又上升到了10万亩。近3年来,平均每年递增2万亩,种植品种从数百个增加到了1千余个,而且形成了从事供种、嫁接、盘扎、整形、销售、运输、绿化设计、施工建设、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种苗供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托温江花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
温江花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温江花木产业的发展原动力。温江种花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公元221年牘,在宫廷中大肆栽花种卉,常将花卉盆钵放在宫院门前呈“八字”形摆设。五代时,梅翁与其子雨村将盆植梅枝捆缚,蟠扎成型是为川西蟠扎之始。到了唐代,李白曾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天间”的名句,是为当时种花养草的写照。宋代陆游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更是生动再现了当年梅花胜景。清代,温江已是“十万杨柳绕城中,万顷烟波任花舫”的林泉之乡了。清末民初,全区城乡遍种杨柳花木。如城区文庙当年种植的5株银杏至今长势良好。再如清时建的陈家桅杆,院里的石山,集桩头、花木、小草、山水为一体,树桩奇异多姿,花木汲水鲜丽,颇为气象非凡。在温江,原寿安花农陈友松在清光绪32年自造花圃,继由其子陈树山、其孙陈开钦经营,陈氏一家的桩头“掸拐法”,如今成为川派盆景蟠扎名派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花木生产者。
依托温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
近些年来,温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温江花木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条件。1996年,温江提前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在最近的5年,温江连续位居全省县(区)级经济综合实力前十强。2002 年,全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最发达县(区)中排到第77位。人均 GDP财政收入位居全市前茅。温江工业实力较强,拥有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先后引进了美国、日本、泰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项目110个,形成了食品、轻工、医药三大重点产业。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7.01亿元,经济效益连年居成都市区(市)、县前列。温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了28 %,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格局。2002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温江公园、凤溪河、江安河、西街旧城等“透绿露水、拓路靓桥、透气露美的环境改造工程,逐步形成了卫生整洁、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国道318线成温邛公路穿越全境。光华大道快速通道西沿线温江段畅通,将缩短温江与成都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温江距新双流国际机场仅16公里。温江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土质肥沃,水源丰富。这里,不仅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还是闻名省内外的大蒜之乡和小家禽之乡。2 002年,全区农业增加值5.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7.9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