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一向被人们看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种先进、快捷的高级交易模式。一些花卉业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等,都拥有设备先进的拍卖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花卉主要产地或销地开始建设拍卖市场。但在拍卖市场运转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在不久前召开的“2004首届全国花卉市场高级研讨会”上,本报邀请了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云南花卉市场建设方面的专家,就各自拍卖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昆明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于2002年12月投入试运行,截至今年5月,花卉拍卖总量达到1亿多支。除了云南本地产品参与拍卖以外,还有外省及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的花卉产品进入拍卖交易中心。
拍卖促进了云南花卉向产业化迈进
在现有的国情条件下,祖国大陆建立拍卖市场是否合适一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昆明国际拍卖交易中心总经理马亚教介绍了在鲜切花拍卖运作中的体会。
KIFA是云南省政府、昆明市政府、呈贡县政府、荷兰阿斯米尔拍卖市场和有关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该项目是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援助的国际合作项目,是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惟一立项支持的花卉拍卖市场项目。经过2年多的运行,花卉拍卖机制日渐完善,参与拍卖的购买商和供货商达1400多家,拍卖品种、数量都呈上升趋势。拍卖交易速度不断加快,已由最初的25万支花需要4个小时,缩短到目前的2个小时左右,平均每笔交易时间为5至8秒。
云南是花卉大省,是全国鲜切花生产的中心。拍卖交易制度在云南开始运行以后,在引导占生产者大多数的农户走向联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花卉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K IFA 做了大量的基础引导工作,以“农户+农户+品牌”、“公司+品牌+农户”为模式的联合体逐渐形成并进入拍卖市场,帮助农户解除了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进行了有益尝试。
KIFA通过周到有效的服务增强了拍卖中心对会员、客户的吸引力。针对中小种植户运输难的问题,KIFA组织社会力量开通了玉溪-昆阳-拍卖市场一线的拍前运输路线,日均运花量达8万支左右;成立了包装小组,提供专门服务;严格落实及时划款问题;在包装资材、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等上提供帮助。
拍卖在促进产品标准化,提升品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是拍卖市场的核心工作之一。KIFA参照荷兰、日本拍卖市场的质量标准制定了《KIFA拍卖产品质量标准》,在与云南花卉产业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尽量与国际接轨。该标准目前已经推广到了1000多家花卉种植企业和农户,有80多万个批次的1亿多支花卉产品经过了严格的质量分级检验,销往全国各地以及部分东南亚市场。
与传统花卉市场相比,拍卖市场通过质量标准、检测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商品意识的提高,规范了市场秩序。同时充分的市场信息还帮助农户避免了盲目种植。不少农户因为产品进入了拍卖市场实现了增产增收,得到了实惠。例如,玉溪大营街的一个村自从组建了“红塔人”联合体进入拍卖市场后,每亩花卉年增收约1500元。
拍卖的核心优势是提高交易和物流的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还具备较强的服务功能和信息功能。“好花好价”的拍卖机制引导花卉种植者从产量竞争向质量竞争发展,从产品竞争提升为品牌竞争。种植者十分关注自己产品的拍卖价格和市场份额,及时改进产品内在质量、采后处理以及包装方式等。在拍卖这种透明的交易方式下,购买商也主动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诚信经营。可以说,拍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注重维护客户和长期市场占有率的良性市场氛围的形成。
日本
因市场花卉交易量巨大,为提高效率,花卉电子拍卖出现。目前,事前交易、订购交易、预约协商交易等交易模式下的交易数量正在增长,经拍卖交易成功的花卉产品数量逐渐降低。
拍卖市场的迅速成长
日本花卉市场出现拍卖模式可以追溯到1922年。据日本米村花卉信息服务事务所所长、日本丰明盆花拍卖市场技术顾问米村浩次介绍, 1922年,由种植者出资创办的第一家(手工)拍卖市场在东京诞生。随后,拍卖市场在日本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大家主要是以拍卖的形式得到自己需要的品种。1939年,日本已经有了61家拍卖市场。1959年,盆花拍卖专业市场建立。1962年,出现热带兰专业拍卖市场。这些拍卖市场都是由民间投资和经营的。1971年,日本修订了批发市场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