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20年来,《中国花卉报》正是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关爱下,才有了今天的进步。读者笔下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无穷动力。
难忘与花卉报的点点滴滴
我是《中国花卉报》的一名特约记者,在我的心目中,这份报纸就像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不断给我动力,使我逐渐成长。回想起来,我们之间的点点滴滴往事一件件都是那么的令人难忘……
难忘1985年的一天,还在大学园艺系读书的我,在阅览室里发现了一份美丽的报纸。这份刚刚创刊的报纸虽然不大,但是却有着五彩缤纷的动人色彩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我仔仔细细地把这份报纸从一版至四版都看了个遍。
难忘1989年的一天,当我采写的一篇有关杭州绿化苗木供应情况的稿件第一次在《中国花卉报》上刊登之后,我收到了樊力行编辑充满鼓励的来信。正是这份寥寥数语的来信,激起了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难忘1995年,当我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中国花卉报》就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刊登了我撰写的文章《我给女儿起名“ 卉缘”》。而这篇文章,正是我为了纪念花卉报创刊 10周年特意撰写的。我和妻子因花卉而结缘,所以给女儿起了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
难忘1999年,当一篇关于我设计的《西湖美景》火花正式发行的消息在《中国花卉报》副刊见报后,收到了来自各地火花爱好者寄来的祝贺信件。
难忘2003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位退休园林工作者的电话,他对我说,一直以来,他都在关注着我在《中国花卉报》上的报道文章。如今,他和一班退休的老人们成立了花卉兴趣小组,希望我能去采访。
难忘去年金秋时节,报社的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约记者、通讯员们汇聚在花木之乡萧山,共同为报社发展出谋划策的情景。
如今,《中国花卉报》迎来了20周年的华诞,在这可喜可贺的日子里,我除了要表达一份感激之情外,更要衷心地祝愿花卉报的明天更加灿烂。(陈博君)
从读报到写稿
从1985年起,我便自费订了一份花卉报,后来从未间断,花卉报伴我走过了20个年头。
退休之后,我将心思扑在养花上。按照报上讲的有关养花知识和经验,边学边养,逐渐掌握了花的生长规律及习性。我莳养的君子兰一株开出两箭花,一株芦荟也开出了两朵花。在当地晚报上报道后,引来多人来“取经”。
看报看得多了,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了一篇《君子兰的冬季管理》的稿子,经编辑同志斧正后发表了,他们公平对待每位作者的态度给我很大鼓励。这以后自己写作的劲头更大了,又有几篇稿件见报,与广大花友交流了养花心得。(霍恩荣)
清香芳草地
两年前,我到北京航天桥花卉市场看望一位卖花的朋友。说话间,我注意到椅子上放着一份色彩鲜明的报纸,顺手拿来一看,是《中国花卉报》。这份报我是第一次见到,备感新奇,只顾看起报纸来。朋友在一旁说:“你也应该订一份,花卉报除了介绍养花的一些知识外,还有许多可看的文章呢。”
就这样没过多久,花卉报便带着她那特有的色彩,走进了我的生活,由此使我领略到了许多养花的乐趣。还有的文章则是通过美丽的花草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让我从中受到启迪。(苏晓丽)
社长给我写回信
我从1990年开始订阅《中国花卉报》。1990年每周一期0.15元,到现在每周三期、每期1元。每次调价心里就不舒服,那要增加开支,先订一个季度吧。可当拿到报纸后,咳,哪里省不出那点钱,赶紧跑到邮局订个全年的。年复一年,家里人看到一摞一摞的报纸说:多少年的旧报纸,挺占地方的,卖掉算了。我说:这是非卖品,有时间我还要看一看,找一找资料。
喜欢花卉报就得关心它、爱护它。去年我觉得花卉报关于花卉的版面少了,其他版面多了,于是按着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给杨新杭社长写了封信。心里的话说出来也就算了,可让我没想到是杨社长亲自给我写了封回信,并将我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这对于一名普通的读者来说,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我想,花卉报人这种真诚对待每一位读者的办报思想,正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周俊)
老有所乐
我是个写作爱好者,又是个喜欢花卉、奇石的人。那是199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