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花卉园的花友处,见到了新颖的《中国花卉报》,读着读着就爱不释手了。回到家,我根据当地情况写了《城郊花市》一稿,寄到编辑部,不久还被采用了。
从此,我的退休生活开始丰富起来,跑花市,下花圃,购买心爱的盆景花草。经两三年的努力,在我家一楼的小院里,摆满了上百盆的花草,有沂蒙山的映山红、枣庄峄城的石榴,还有来自太行山的迎春梅……养的花越来越多,于是我便拜《中国花卉报》为师,边学边实践。有一年我未订上报,于是三天两头跑郊外的花卉园,去找报纸阅读,有些需要的养花知识,还在小本上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学习实践,自己逐步积累了经验,养起花来得心应手。
现在,我养花赏石,乐此不疲。随着灵感的产生,还写出了《自育花卉做秋翁》、《小院翠竹》、《晚年写石觅乐》等文章,在报纸上接连发表。有人问:“你年近七十,为啥这么精力充沛?”我笑答: “养花赏石,是最好的养生。”(冯恩昌)
从厂长主动订报说起
2004年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厂长便催我订报,他笑呵呵地对我说:“我想明年再多订5份《中国花卉报》,给各车间职工看。”说完,他坐下一边仔细翻阅订报目录,一边与我商量明年全厂还订哪些报刊。
记得在2002年这个时候,我起草了一份订报及开销计划,其中建议订阅《中国花卉报》 2份。厂长一看就有点不高兴地说:“咱们得压缩开支,《中国花卉报》和咱们工厂关系不大,我看就不订了。” 最后厂长把订阅《中国花卉报》的计划砍掉了。
2003年10月份,我厂引进了电缆生产设备,项目总投资 350多万元。随着该项目的上马,我厂又投入14万元搞了环保配套工程,在厂内种植3000余平方米绿化草坪,栽植2000多平方米鲜花当时,我把这一消息写成专题报道寄到中国花卉报社,不久就见报了。我把报社寄来的样报拿给厂长,他看到消息后高兴地说:“早订张《中国花卉报》就好了,想不到这张报还真帮咱们企业做宣传。”
从此,厂长订阅《中国花卉报》的思想就通了。2004年他就让我订了5份《中国花卉报》,2005年度订报目录一来,便又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喜俊)
我的花卉宝典
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尽管那时我并不懂养花的技巧,只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和爱好在养花。但我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了8年后,自己也成为了花卉行业中的一分子。由于过去所学专业与花卉行业完全不搭界,因此,我迫切需要一份报纸或杂志来让我能学习、了解花卉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在阅读了《中国花卉报》后,我惊喜万分,这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
每星期收到《中国花卉报》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先浏览一遍,然后再将需要的信息、喜欢的文章,收集在自己的资料本中,短短几个月,我就拥有了一本花卉知识宝典。因为有这个宝典做后盾,我的养花知识丰富起来。在家里,我养吊兰、绿萝,调节屋内的空气。在办公室,我养蕨类植物,在电脑前工作久了,欣赏欣赏绿色,休息休息眼睛。也因为有这个宝典,我可以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养花心得,随时介绍有关花卉方面的最新消息给他们。在朋友们的眼中,我俨然就是个“ 花卉专家”。(李燕)
老年大学好教材
我是江苏如皋市老年大学“花卉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5年多了。最初由于老年大学没有专用教材,全靠自己编教材。
后来,我订阅了《中国花卉报》,教材的来源就有了着落。例如, 2001年1月至12月的“花事完全手册”,2002年1月至12月的“家庭养花指南”,给我很大启发。我再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特点,讲了每个月的养花要点,老同志听了都称赞讲得好。我还参考花卉报的牡丹、梅花、茶花、月季等名花专版,进行专题讲座,也很受大家的欢迎。《中国花卉报》成了老年大学的好教材。
随着花卉业的发展,我们这里也引进了不少新品花卉。有一次,老同志们拿来非洲茉莉和发财树的烂根、病叶,请我“诊断”。我参考报纸“植物保护”版的内容,讲了一些防治方法,对大家很有帮助。我能成为“花医生”,真是感谢这份“及时雨”报纸。(顾秦麒)
“大哥哥”带我走上盆景路
虽然我现在是一位退休老人,但在养花年龄上,花卉报要算是我的“大哥哥”。
说来这叫缘分,1988年4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上重龙山永庆寺游玩,忽然看见资中县文物管理所的报栏里张贴的《中国花卉报》,上面精美的盆景照片深深吸引了我,我被这种“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所打动,从此与盆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居住在乡下的人,自己的见识、环境、条件是不可能与大都市园林部门的盆景专业人士相比的。我订阅了《中国花卉报》,在“ 大哥哥”的引领下,在四川省和内江市的盆景家们的帮助下,我于199 2年加入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