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农药出口首次大于进口,接下来的10年,农药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出口量从10年前的4.77万吨增加到去年的43.5 万吨,增长了8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53个。
中国农药一只脚已经跨入“国际化”的门槛了--乐观的看法源自农药出口量超出国内使用量近两倍的事实;另一种声音则质疑走出国门的中国农药是否真正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
与国际农药品牌企业国际化经营相比,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目前只能称为农药出口大国,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药出口强国。农药出口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仿制产品多,创制产品少;原药出口多,制剂出口少;中介出口多,直接出口少。
二、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中国农药出口数量虽大,但创制产品不到10%,还没有真正的“中国制造”出现。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例仅为30%至40%。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提高登记费用和登记要求等技术壁垒,中国农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出口总量的51.1%,发达国家市场不到10%。
三、盲目出口扩张和低价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低价格是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参与竞争的法宝。但是,这样的国际化路线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却连连受挫。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除草剂“草甘膦”自1995年首次被欧盟提出反倾销调查以来,中国草甘膦生产企业已先后9次被澳大利亚、南美国家提起反倾销诉讼。除了国外对中国和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以外,农药出口企业盲目的出口扩张和不计成本的低价竞争也是一个主要因素。中国农药走国际化道路必须正视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四、出口效益不佳。近年来,中国农药出口金额增长率远远小于出口数量增长率。许多品种陷入出口越多获益越少的怪圈。如果按销售额计算,中国在国际农药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仅为3.2%。出口产品价格偏低,利润空间少,部分企业的出口利润是靠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