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单位和公司在边坡绿化中关注工程技术和植物品种不同,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近年来着力进行乡土植物资源开发研究,并以灌木化作为边坡植被营建目标。近日,交科院可持续中心完成了“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在边坡灌木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乡土植物应用是核心边坡植被灌木化的提出是交科院长期从事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目前,国外已将可持续道路两侧管理综合技术,纳入公路生态工程建设中,其中在绿化方面最关键的就是乡土植物资源的利用。而我国目前边坡绿化还在大量采用进口草坪草及牧草,导致植被类型单一或植物适应力差,人工植被退化迅速。与此同时,对于在路侧边坡上大量采用乔木是否会因为乔木倒伏影响公路行车安全,业内还存在较大争议。交科院副研究员陈学平指出,边坡绿化植物选择合理与否是公路生态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选择乡土灌木作为群落建群种就是充分利用木本植物生长时间长,景观效果逐年提高,养护成本低,并在防治边坡土壤侵蚀等方面具有的优点。同时,交科院还将植物的长期生长表现作为植物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筛选出可持续的护坡植物。目前观测期最长的物种筛选记录已近10年,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边坡灌木化技术并非由单一灌木建成护坡植被,而是进行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植被建植的综合技术。其中,植被总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灌木分盖度是灌木化评价的几个最关键指标。该技术从影响植物生长的植物种类选择及配比、播量设计、土壤基材配制、施工技术、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在保证边坡总体外观表现与前期水土保持效果的同时,建立持续效果好、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近自然植被,实现真正的边坡可持续生态保护。
陈学平进一步介绍说,由于目前我国公路边坡植被验收指标仅有覆盖度指标,这在政策层面上导致对护坡植被的持续性缺乏科学的引导,为植被退化埋下了隐患。灌木化成套技术的成功开发从技术上解决了公路护坡植被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后交科院将在公路绿化政策、标准制订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引导、规范我国公路绿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个要点构建特色技术据陈学平介绍,边坡灌木化技术的具体内容,可总结为如下五个要点:一是目标群落的精心设计。在边坡绿化设计时,应避免盲目性,首先确定目标灌木植被类型,并需考虑到不同植物种类对具体施工工程技术要求、生长繁殖特点,综合运用各种生态工程技术,促进目标植被的建成。
二是强调利用乡土灌木,突出植被可持续性。在了解当地乡土植物种类及边坡周围植被类型基础上选择抗性强、景观表现好、繁殖容易的植物种类,这样就能和周围环境达成一致,使边坡绿化人工痕迹降到最低程度,而且后期基本不需要养护,大大节省了成本。
三是时空间隔种植模式。分时种植法是将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种植从而错开其竞争时期、确保边坡植被前期效果、同时不影响木本植物建成的方法;空间分隔法也叫斑块化种植法,是将木本植物之间、草本植物之间以及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之间间隔种植,相互避开生态位竞争,并利用植物之间相互扩散与侵入原理,实现边坡上多种灌木建成的方式。
四是草灌木之间的竞争调节。灌木生长一般较缓慢,需要配合采用草本植物防护坡面,但草本植物生长过旺会影响灌木建成。因此要通过控制草本植物添加量、选择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草本植物、肥水控制及刈割等养护管理手段调节草本与灌木之间竞争。
五是植物组合及搭配模式。根据灌木生长的速度,将边坡灌木化的植物组合及搭配分为几种模式,并根据不同灌木生长特性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速生型灌木混播模式;速生型灌木+中、慢生型灌木混播模式;中、慢生型灌木混播模式;先锋灌木+中慢生灌木混播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实现多种植物的良好共生。
云南省楚雄-大理公路边坡绿化应用灌木实景交院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