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农机市场,久保田、约翰-迪尔以及纽荷兰等国际知名农机品牌通过实施“本土化”策略,正一步步扩展着自己的领地。品牌的力量在中国以低价产品为主流的市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反观那些曾是中国农机品牌代言人的国有农机企业,却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渐渐丧失了“话语权”。
跨国农机巨头在中国能够站稳脚跟,除了他们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以及品牌后盾以外,还在于他们在战略上的不急不躁、步步为营。在中国企业大打“规模战”和“价格战”的时候,这些企业通过合资生产、零部件的改造和营销体系的再造与整合,使产品从高不可攀的价位上慢慢地走了下来,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品牌的魅力在“ 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中得以延伸。
正如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L-凯托尼所言:“对于那些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农机行业商业环境的变化,所有的农机生产者必须具备预见能力,从而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机工业中大型农业机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农机市场以中小型产品和非农田作业机械为主导,特别是运输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农机工业总量增长的业绩。真正体现技术实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只是近几年才开始有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机械正在迎来它的春天。当前对于农机企业而言是一个分化加速、品牌化营销更加受到重视的时代。首先,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使“低价营销”得到了有效地抑制。其次,曾经需求较大的农机产品中的大路货长期供过于求,产品“同质化”和“低质化”负面效应的积累,使不少企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前景的暗淡,寻求差异化竞争的意图得以强化。再次,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品牌化营销企业获益匪浅,示范作用更显著。最后,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的变化给高素质的企业占领市场带来了机会,从而加剧了企业的分化。
目前我国仅有20%至28%的农机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能用、爱坏、常修”是多年来农民对国产农机的总体评价。这说明我国农机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农机制造业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民营化进程进入尾声,农机行业投机性的投资已没有了空间,接下来的便是体现企业技术实力与品牌的较量以及大浪淘沙般的分化,而这种转折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中国农机行业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