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政协委员讨论农业,发现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定语,比如他们说“精准农业”,说“生态农业”,说“基础农业”,说“高效农业”,说“订单农业”等等。仔细琢磨这些“定语”,突然发现,它其实折射出人们对农业的新看法。
过去,我们在农业前面常用的“定语”是“高产”。“高产的农业”代表的是一个时期农业的方向。在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的时候,在刚刚吃饱了肚子以后,农业的使命,种田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吃饭。所以,“高产”在这个时期显得比任何问题都重要。为粮食高产而兴高采烈的农民慢慢发现,并不是高产就一定能让自己高兴。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卖难成了农民的又一块“心病”。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加在农业面前的“定语”是“两高一优”。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使命并没有完成,我们又给农业加上了“精准”、“生态”等等这样一些“定语”,这其中暗含的是怎样的道理呢?其实,这说明我们对于农业的认识更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比如,一位民间委员谈精准农业,他说,“精”就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要精确;“准”就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准确。这样的农业不还是高效的农业吗?在农业前面加上这样的“定语”,表明我们对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认识在深化,在细化,我们发展农业的路子在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