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废弃混凝土铺路,收集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既为大量垃圾找到了“容身处”,又能弥补上海市自然景观的不足。把建筑垃圾变景观有望成为今后上海市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日前,上海市政协委员曾乐才提出一项议案: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为市民游览增添看点。 据曾乐才介绍,这些年来,上海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进行,快速发展背后产生的垃圾也是惊人的。建筑垃圾是城市新建、扩建或维修构筑物的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渣土,其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砂石、渣土、灰土等,估计每年数量上千万吨。多年来,这些垃圾多以填埋方式处理,弱碱性的废渣将令土壤“失活”,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目前上海各个区都在积极整治,严惩乱倒渣土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垃圾没地方送的难题。”曾乐才说,他由此想到利用这些“原料”建成自然景观,既可减少污染,又能美化环境,一举两得。 据了解,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国内外已不乏先例。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约40万平方米,利用建筑垃圾500万立方米。该市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再如上海市虹口区广粤路,十年前就利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堆起了一座“靶子山”,如今人造假山上绿树成阴,一点“垃圾”的影子都看不到。 如何解决好垃圾的后续处理,一直是该市环卫系统在探索的问题。根据调查,居民对“垃圾山”往往会有两种反映,如果该景观列入规划,在居民入住前已经造好,基本会受到欢迎。但要在居民密集区找出块空地“堆山造景”,则谁也不会乐意,因此在中心城区选地皮是推广“堆山造景”的瓶颈难题。此外,利用垃圾造景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对土壤、地下水、空气等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通过技术攻关,合理控制好被填埋垃圾的成分,通过植被的生物分解作用有效吸收、吸附垃圾中的有害元素。 上海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处理得当,利用垃圾堆山造景确实可以有效美化环境。但由于技术以及后期费用等问题,目前还需谨慎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