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Knijnenburg租了2公顷土地,开始种植郁金香。1971年,他购买了2.5公顷土地,并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这座农舍。他种植了4公顷风信子和1公顷郁金香,开始进行郁金香和风信子的促成栽培生产试验。经过努力,Knijnenburg实现了对花期的控制,使包括风信子盆花在内的多种产品的开花时间错过上市高峰期,这个策略使之在销售收入方面获益颇丰。
1974年,荷兰市场上首次出现了促成栽培的风信子切花。虽然风信子的切支长度较短,但非常适合制作小型花插,市场前景很好。而Knijnenburg的公司,便是最早投入这项生产的公司之一。1994年,他放弃生产郁金香种球,并减少了风信子种球的产量,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风信子切花的生产中。那年,他开始了风信子水培的试验。3年后,Knijnenburg基本掌握了此项技术,成为荷兰惟一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种植者。现在,从每年的12月到来年3月,Knij-nenburg先生可以生产40万支风信子切花,其中一半是水培的,另一半则是泥炭栽培。
在生产温室的苗床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信子水培箱,有些水培箱刚刚进入温室,植株的幼芽还是嫩黄色,而有的风信子已经含苞待放,准备采收了。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主人制定了非常详尽的生产计划,哪一周生产多少支切花,在Knijnenburg先生的脑子里都清清楚楚。
水培风信子切花有什么好处呢?主人说,除了缩短生根时间、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外,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其采收成本。以前7天的采收工作,现在2天就可以完成。至于用水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栽培箱中的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不用更换的。也许是因为荷兰的自然条件太适合花卉生长,再加上生产手段规范,水培用水可以连续使用10周。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水培的风信子,其根系与在泥炭中栽培的风信子大不一样,是细长而脆嫩的。如果再将其放在泥炭中栽培,则很难成活。
其实,这里的切花采后处理才是最精彩的。采后处理车间是一间同样很简陋,类似我国的工棚或是储藏室的房子。在处理车间,老布讲了最开始生产风信子切花所遇到的问题。他拿了一把刀子,将一株刚刚采下的风信子的叶子和花沿种球上端切下,然后将剩下的切花放在台子上,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样切下的切花只要一松手叶子和花就会散开,观赏性下降很多。怎么办呢?"他又拿起一株风信子,对大家说:"我们必须把种球中的那段花茎保留下来,这样才能让风信子的叶子和花保持为一体。"他拿着刀子,在种球上切了几刀,除去了茎四周的种球部分,得到了一支完整的风信子切花。老布说:"这样做,虽然能够得到完整的切花,但是太费人工。大家知道,在荷兰,劳动力是极为昂贵的。于是人们发明了这种机械。"他指着房内的一台机器说,"其原理就是用直径与风信子切花底部直径近似的空心金属管,从风信子植株底部穿进去。这样,藏于风信子种球中的茎就会进入金属管,而其余部分则会被除去。真是一个绝妙的点子。"
说着,老布将十多株风信子放到机器的传送带上,Knijnenburg先生按动电钮,转瞬间,风信子切花就从机器的另一段随着传送带整齐的传送出来。而废弃的种球部分,则落入了机械下面的垃圾筐。整个过程干净利索。
老布问主人:"你知道这种机械是谁发明的吗?"Knijnenburg先生自豪地一昂头,说:"是我!"
从外表看,Knijnenburg先生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荷兰农民,他的生产温室也是那么普通,但是他总是在不断的探索、创新,这可能就是他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