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卉事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一项新兴产业;花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生活工作环境改善了,精神面貌也就大不一样。
(4)普及花卉知识,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提倡爱花、养花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我国素有爱花、养花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评选国花,要让人们对花卉有更多了解,培养爱花、养花兴趣,推动花卉进入干家万户。
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
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协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
(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谁占花魁 梅与牡丹的激烈争夺
中国的国花为什么定不下,外媒文章分析,可能是牡丹、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差别所致。支持牡丹、梅花、菊花或其他任何一种花卉的人,总能够从中找到其所代表的内在精神。除此之外,经济利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诗文中的梅与牡丹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牡丹》)
一枝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梅花落》)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白居易《秦中吟》之十《买花》)
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
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豔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君惆怅又黄昏。(罗隐《梅花》)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徐凝《牡丹》)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梅花:德性与气节的代言人
梅花自古就被赋予德的品性,民间流传着许多吉祥、喜庆的相关习俗。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
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
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