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二:从多种途径获取古DNA
将来获取古DNA的材料将不会只是化石和古代生物的残骸,有了新的技术,人们还可以从冻土、湖泊和海洋及洞穴等沉积物、冰芯等载体中获取古DNA,从而扩大古DNA研究对象。
预测三:古DNA保存年限延长 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国际古DNA学界普遍认为古DNA的保存理论年限只有10万年,2003年丹麦学者Willerslev通过对西伯利亚冻土中古DNA的研究,认为在有利古DNA保存的冻土地带古DNA可以保存数十万年。随着新的技术的出现,人们很可能从更古老的材料中获得化石DNA。
预测四:与生物小分子研究相结合 随着从不同地质载体中获取古DNA的增多,有可能可以对同一载体中保存的其他生物小分子进行综合研究。以类脂为例,作为生物小分子的类脂化合物比DNA更容易保存在地质体中,且保存的年限也比DNA长,已有研究证明类脂化合物是很好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指标,如两者结合研究就可以较好地反映古代生物随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所发生的演化趋势。
———专家观点———
赖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我国最先从古生物中提取DNA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从古代生物中获取DNA的国家,1980年当时的湖南医学院的专家从约2000年前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女尸中取出古核酸,该成果被德国哥廷根大学于1994年主编的第一本有关古代DNA的专著———《古代DNA》所提及,遗憾的是湖南医学院的专家们当时没有对马王堆汉代女尸古DNA进行序列测定。目前国际古DNA学界多认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iguchi等于1984年成功地从博物馆保存的已绝灭100多年前四足动物斑驴的皮肤上提取并克隆的线粒体DNA为世界上第一例古DNA研究。
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 20世纪90年代早期国际上掀起古DNA研究热潮,我国同行开始重新介入该研究领域。1995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筹建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古DNA实验室。迄今为止,以我国学者为主除报道了华北地区猛犸象的古DNA、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中的古代眼子菜以及河南省古代绵羊残骸中的古DNA序列外,其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的古人类研究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均有待于得到可重复性实验的证实,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是很大。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古DNA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不过,目前古DNA的研究标准已经确立,加上2006年度用于古DNA研究的一些新技术的诞生,只要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化石和考古材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学家有望在古DNA研究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新闻缘起
2006年年末,美国《科学》杂志公布当年度的十大科学进展。这是对全球科学研究的年终盘点,“共享科学”栏目将从十大科学进展中选取“化石中提取DNA”、“冰原正在不断消失”等作深入报道,让读者与我们一起共同关注科学发展前沿。
■相关链接
美科学家欲从霸王龙化石里提取DNA
电影《侏罗纪公园》讲述了科学家用DNA复制恐龙的故事,这个令人惊叹的想法也许在未来会成为现实。日前,美国科学家从一具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化石中发现了软组织,并看见血管和细胞结构。
这具霸王龙化石于2003年在美国蒙大纳州被发现,且保存较好。科学家在对化石的一节腿骨进行研究后,发现在骨腔里存在罕见的化石矿物质沉积体。在经过脱矿物质处理后,剩下的是柔软、透明且富有弹性的赭色软组织,在显微镜下甚至可以看到血管和细胞结构。玛丽·施韦策博士领导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研究小组称:“这真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直到我们又重复了17次实验,才相信这是真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