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持的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2006年度重要方向项目“能源植物筛选评价与小桐子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最近启动。本项目将通过对中科院3个核心植物园所保存的丰富植物种类开展能源植物的筛选评价与种质保存,构建我国中部、东南和西南不同地理区域能源植物资源专类研究平台,其中,小桐子作为同行普遍看好的生物柴油品种,研究人员将在未来3年里为其实现产业化提供优良地域种质资源与技术保障。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展以上关键技术研究,旨在初步查清我国油脂类、烃类和碳水化合物类能源植物本底,为我国未来生物质能源利用储备战略资源,并为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逐步占据国际生物能源研究前沿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案。同时,以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植物——小桐子为研究对象,开展小桐子不同地域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核心种质资源的确立与新种质的创制、丰产栽培与发展模式以及关键抗逆基因和关键油脂代谢功能基因等克隆与功能基因分析,突破产业发展上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出油率不稳定、分布区域不够广、油脂转化成生物柴油后燃点高、低温凝固和比石油产品经济效益低等一些技术瓶颈。
据了解,虽然作为能源植物的小桐子有望实现生物柴油产业化,但目前还存在着产量低、抗逆性差、油脂转化成生物柴油后燃点高、低温凝固和比石油产品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有碍于产业化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中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能源植物筛选评价与小桐子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的启动,将有助于解决小桐子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优良地域种质资源的提供。现在拟解决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包括小桐子核心优良种质的获得与创制、小桐子标准化栽培与果实成熟期的控制等。
中科院相关人员介绍说,围绕该课题的实施,未来3年,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将建成3个较大的能源植物专类园,保育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能源植物;完成上百种能源植物生物学性质观察研究及成分组成分析;建立小桐子丰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一批产量高、出油率高或抗逆性强的突变体或优良品系(单株);分离克隆并注册一批与油脂代谢和抗冷相关的重要基因。
据悉,目前我国能源林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大约6750万公顷,若按种植小桐子或黄连木计,则可生产生物柴油约2亿吨,而且能源林业用地与规划中的林业用地冲突性较小。因此,合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能源植物既不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本项目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要建立起DNA、RNA提取的方法,功能基因克隆,建立植物再生和转基因体系。
“我国科学家共同努力创新,携手公司与农户,对今后小桐子成为我国能源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我们充满了信心。”陈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