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景观水给城市带来美丽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少问题。景观水大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且一般水域面积相对小,所以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而景观水的水源有些采用自来水,使得水体中缺少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从而自净能力更低。严重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致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黑变臭,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改善人们生活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对景观水进行恢复和维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景观水的污染问题,在于采取有效的修复和维护技术克服其本身的缺陷。现在常用的修复和维护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调水法当水体中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混时,通过调水的方法,来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污染。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型景观水体,对于规模较大的水体,不仅需要有充足的清洁水源作保证,而且经济费用和动力消耗也很大。 2.控制污染源法杜绝生活污水、垃圾、工厂废水等进入水体,严禁在河堤、湖岸倾倒堆放垃圾,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物,减少周围植物使用肥料和农药的数量。 3.物理法常用物理法有疏浚底泥、增氧曝气,滇池、苏州河等治理均采用此法。根据需要,用循环过滤的方式,设置景观水循环净化装置,用机械过滤、定期补水等方法保证水质。与引水、换水相比较,物理、化学方法行之有效,且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4.化学法直接投加化学药剂,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段。此法虽然可以立竿见影,沉淀污染物,杀死藻类,水质变清,且成本较低,但久而久之,水中污染物不断沉积,且出现耐药的藻类,化学药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逐渐缩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药剂的品种也要频繁更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该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相反长期投加还会使水质越来越差,终使人工湖成为一潭死水。 5.生态防治方法生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在水体中养殖有强抗污染能力和强净化能力的水生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或提高水体中已有生物群落的净化能力,来修复水质,并利用生物间的相克竞争来维持生态平衡。这种技术中前者是构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后者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可以说这项技术与当今世界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谋而合,因此这项技术也成为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的热点。 目前所开发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投菌法和生物激活剂法。两者均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力的强化。前者通过投加能有效降解污染物的菌种,来促进水体净化。后者通过刺激水体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群落,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按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机理,构筑假山、生态浮岛并置入景观水体,使微生物、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能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当污水与其接触时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会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净化水质。在其上种植花草,一方面吸收氮磷,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环境。 可以说,生物技术是从根本上来治理景观水的水质,从改善水体本身的缺陷着手,强化自身的自净能力来治理被污染水体,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