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低温难掩绿的脚步、春的气息。3月10日,山东省莱州市召开全市绿化造林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新一年造林工作任务。截止到当天,该市已有林地面积65万亩,四年新增林地面积2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5%。2007年,莱州把造林绿化列入年度六项重点工作,计划造林1.5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29.5%,开历史先河。2007年3月的莱州,绿意葱茏、春色满城。
三万基金,成就五千亩女“林王”
“龙泉山庄”位于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凤毛寨村村北的一个沿海荒滩上,风带腥,土含碱,几近不毛之地。2001年10月,下岗女工孙淑云和他的丈夫一起,怀揣3万元政府绿化扶持基金来到这里,钻井造林,亲手建起了这座简陋的山庄。一年后,这里打出了3眼淡水井、栽起了800亩速生林,瓜蔓蜿蜒树间,鸡鸭散步林中;两年后,这片曾经满目创痍的不毛之地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几十名男女工欢声笑语、劳作林间,千亩荒滩绿意盈盈、生机盎然……
5年后,孙淑云的绿色王国领地已覆盖莱州4镇5000亩荒滩野岭,“王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也由单一的植树造林向绿化服务、木材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中、末端发展,形成链条式、立体化产业支撑。三万绿化基金、五年辛勤劳作,成就了一位拥有身家三千万的莱州当代女“林王”。
政策引导,“无树村”育起千亩林
莱州市土山镇东薛村是一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沿海村庄,全村共有耕地2500亩,其中,约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属海侵地,沙化、盐碱化严重。98年以前,东薛村是莱州市有名的“无树村”,每到春天,风沙弥漫。1998年初,莱州市出台政策,投入70多万元为该村拉电、打井、铺设管道,使所有土地变成水浇地,并在防风林附近连片种植速生杨750亩。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苑瑞礼介绍,1998年种植速生杨时,村里大多数群众并不认识,对造林前景表示悲观。8年后,当初栽下的速生杨已郁郁葱葱、蔚然成林,而当年的木材价格也一路看涨。那时,村里的群众才发现几年前“没当回事扔在那儿”的速生杨苗已长成“五十元”和“百元”大钞,部分村民开始伐树卖树。苑瑞礼说,当时群众的行为已经触及
法律的底线,但莱州市委、市政府却并没有对“伐树事件”进行简单的表面化处理,而是迅速出台政策,一方面引导群众实行间伐,另一方面又从财政拨款50万元为村民提供免费苗木,扶持该村群众连片发展速生林。市场是最有力的证明,效益是最直接的宣传,政策是最强大的推动。由从前的政府发动植树,到现在的群众踊跃造林:东薛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目前,该村已完成造林2287亩,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到2010年采伐期时,该村至少获益1000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
四旁植树,穷山沟建起“中国苗木第一村”
12年前,郭家店镇小草沟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全村1200亩耕地中,有50%以上属丘陵地,土壤贫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十分恶劣。1984年,在多数群众怀疑的目光下,该村党支部书记宋永诗带领50名党员干部率先在自家房屋四旁种上了杨树;12年后,这批杨树成材伐卖,每棵收入近千元,在全村引起震动。1996年,在未经任何发动的情况下,小草沟村群众都依照宋永诗的样子,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了树,这次,他们选择了银杏。10年后的今天,这些银杏树每棵胸径已达15-20厘米,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平均每棵可获收益1800多元,平均每户获益近万元。经济效益就是最强大的说服力。近年来,凭借“四旁植树”的样板带动,造林绿化在小草沟村已深入人心。从1984年起,该村就一直开山不止、治水不停、造林不休,历时四个冬春,500亩荒山挖出了10万个树坑,铺设了88华里管道,实施了高杆喷灌工程,实现了水利自流化计量灌溉:把“花果山”的地基打在了穷山沟里。
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该村多方考察,确定了靠林业育苗振兴本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借贷40万元,组织全体党员带头培育苹果、银杏苗200亩,当年每亩育苗地就实现经济收入1000多元。随着效益的提高,小草沟村的育苗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00亩到1000亩,从1000亩又发展到5400亩,并实现了跨省合作育苗,成为“中国苗木第一村”。
两路一沟,走出“年年植树不见树”怪圈
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仅有耕地2600亩,由于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