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就业的作用,林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记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土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怎样?
李育材: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村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一些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农村环境园林化,农家庭院花果化,道路河渠林荫化,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绿化生态示范村屯和绿化示范乡镇。
2006年,在退耕还林任务明显减少、造林难度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完成营造林面积7800多万亩。特别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森林14.3亿亩,营造公益林1300多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1700多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560多万亩,三北及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完成营造林840多万亩,启动了100个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试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新建自然保护区38处,新增保护面积173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完成造林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业血防等工程正式启动。各地还启动了一批地方林业工程。与此同时,造林绿化的质量明显提高。全国林木种子合格率达93%,苗木合格率达95%,林种树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改善。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强劲发展。2006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木材产量780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638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产量9000多万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值2000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1000亿元,林产品贸易额突破470亿美元。林业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和生物发电等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木基复合、竹纤维等生物材料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林产工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干鲜果品和木本粮油、竹产业、森林药材、森林旅游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育材:“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从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关注森林”、“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加快国土绿化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以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创新义务植树管理机制,拓宽实现形式。以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为重点,结合开展认种认养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领养古树名木,“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组织义务植树。建立健全义务植树制度体系。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的规定,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植树责任制,严格执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拓展和丰富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推进“五个转变”,即由“见空补绿”向“规划建绿”转变,由追求绿化面积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格局转变,由追求绿化景观效果向提高生态功能转变,由注重城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注重绿化建设向建设与管护并重转变。
四是全面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石漠化防治等新的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五是进一步提高部门绿化水平。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加快各部门所辖区域的造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把公路、铁路、江河、堤坝沿线尽快绿起来,改善沿线生态景观。
六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把加强保护管理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广大群众自觉植树造林、管护森林的长效机制。
七是加强对国土绿化工作的领导。认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