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冬长夏短、冷多热少的北方内陆城市沈阳,对大自然赐予的生命元素绿色,有着始终不渝的偏爱之情,以至于当获得众多绿色荣誉之后,目光更加高远,开始了新一轮的全覆盖高标准的新绿之旅。
新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北方自有北方的缺憾。曾几何时,我们这座有着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市污染十分严重,缺水少绿,成了历史对这座城市的恶意馈赠和现实写照。烟云笼罩,傻大黑粗,几乎成了老工业城市沈阳的别称。
这是座坚忍不拔的城市。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到2006年,全市新增绿地69平方公里,2007年又新增绿地12.14平方公里,绿化工作无可争辩地走在了全国前列。
永不满足,是沈阳人特有的性格。已取得的成绩不是歇息的理由,相反只能是更加向前的动力和起因。他们多么希望自己深深恋眷的家乡美上加美,绿满全城。
在2006年稻谷摇铃唱
秋的金色季节,市委、市政府肩负着全市700多万人民的热望和重托,决定在已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再出大手笔,努力将沈阳打造成适宜人居的北方江南,吹响了新的全市绿化进军号:在全市范围内,从城市到农村,从通衢大道到街头小区、庭院,从繁华的闹市到浑河南岸,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绿化热潮,以使沈阳的绿化工作再攀升一个新的更高台阶。
去年10月25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绿色村庄”建设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接着,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分别到各区县参加植树活动。市建委作为绿化工作的责任部门,精心组织和协调,一场大面积、全覆盖、多方位的全市绿化热潮,在全市城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千村百镇植树忙
在一般人看来,农村与绿色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一致性,农村还会缺草少树吗?其实,这是很少到农村久居城市人的想法。如果到农村走走就会吃惊地发现,在土地广袤的农村,连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村镇,绿化覆盖面积、湿地和水面也不多,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大多数村庄没有设置防护绿地,树木和草地零乱,其数量也少得可怜。
找回丢失,营造美好。一场大规模的村镇植树造林活动在沈阳乡村广泛开展起来了。全市从市本级财政中投入1亿元,决定从2006年秋到2007年,在全市农村共植树3000万株,平均每村植树1万株,每人12株。通过这一活动,使部分乡镇政府的所在地和村庄绿化率分别达到30%和25%,创建一批“绿色示范村”和“绿色模范村”,把沈阳市村镇打造成“树在村中,村在林中,村村绿色环抱,镇镇绿树相连”的绿色农村,彻底改变村庄缺树少绿的状况,真正展现人们理想中的草飞树长、蝶飞蜂舞的田园风光。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性工程。一张浩大的网络很快编织完成。市里和各部门及区、县(市),层层成立指挥有力、协调灵活的指挥部,将目标进行分解,做到责任到镇到村到人。
科技大军离开研究室,各级政府相关人员走出办公室,开赴村镇和农户,或站在黑板前,或盘坐在农家的炕头,不厌其烦地讲解现代植树知识。全市建立了市指导县、县指导乡、乡指导村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保证苗木的质量,全市实行了市组织、县(区、市)采购、乡验收的一条龙保证体系。市建委组织园林设计单位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将“绿色村庄”活动规划、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汇编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发放到全市所有乡、镇、村。
各村镇在开展“绿色村庄”活动中,坚持政府支持、村为主体的原则,不搞包办代替,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各级政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绿化,不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地,不举债、不拆房、不砍树、不填塘。
全市农村绿化活动好消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