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一切生命生存空间为主题的“蓝色空间”雕塑展,今年将“环境文化与人文奥运”作为展览主题,利用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制作的造型丰富、题材新颖的雕塑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向每一位参观者诠释着———
由废弃金属管材和汽车零件做成的滑雪者,以铁皮和钢丝焊接而成的转基因胡萝卜,用塑料排水管搭建的犹如波浪的抽象艺术雕塑……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蓝色空间”雕塑展上,造型各异、题材丰富的雕塑作品被依次摆放在北京海洋馆室外绿地内,与四周高低错落的植被相映成趣。特殊的制作材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该雕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活动主办方之一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罗敏。
罗敏告诉记者,“蓝色空间”雕塑展是一个完整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地球,保护一切生命生存空间为主题,利用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制作雕塑艺术品,并免费向公众展出的环保雕塑展。首届展览于2001年在北京海洋馆举行,每年举办一届,该展览希望透过艺术品无声的语言向人们传递海洋、人类、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今年的展览在前四届的基础上推出了‘环境文化与人文奥运’主题,希望透过雕塑作品鲜活生动的艺术表现力魅力向人们诠释环保与节约的重要性,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将全社会环境文化的共识,演化成人人皆遵守的规范准则。”
从第四届雕塑展开始,主办方组织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中青年雕塑家开设露天“雕塑赏析”课堂,介绍雕塑鉴赏知识及创作理念,并为参观百姓解读他们对艺术的各种疑问。“这种与观众的互动在各类展馆和展厅是很难做到的,对艺术家来讲也是一个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开放式展览形式让全部作品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有些作品还可以互动,进而使观众从各个层面去了解雕塑艺术的深层内涵。”罗敏说。
罗敏告诉记者,入选今年雕塑展的作品除使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玻璃钢等传统材料外,雕塑家朱尚熹的《无字碑》、赵磊的《
闪电之舞》、潘毅群的《生物链》、杨晓钟的《残
荷》、何磊的《B06型》、王海波的《阳光下的行驶》等均采用了废弃钢材的创作与加工,使钢性的材料变得温和、耐看,不仅很好的表达了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产生很强烈的视觉感,还达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也深深感染了观众,得到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和认同。“在历届踊跃的来稿中我们看到,‘蓝色空间’雕塑展不仅为老、中、青雕塑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更为在校学生和广大雕塑爱好者们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蓝色空间’环保雕塑展最大的特色之一。所有作品由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的专家通过不记名和讨论通过方式进行评判,为每一件来稿作品给予了公开、公平的入选机会。”罗敏说,“‘蓝色空间’雕塑展经过5年时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不仅被老百姓所接受,在雕塑艺术专业领域得到认可,更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该展览已被市委市政府、北京市文联和北京美术家协会列为重点品牌展示活动,这是广大雕塑艺术家们通过了几年不懈努力才得到的成果,相信在大家的呵护下《蓝色空
间》将以一种新的学术姿态站在众人的面前,接受考验。”
雕塑《无字碑》本报记者
李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