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提出,在墨西哥巴尔萨斯中央河谷地区出土的一种树枝和植物木炭的微型化石,证实了新大陆玉米驯化过程的演变与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关系,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是在冰川时期后的炎热、潮湿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小组成员多洛雷斯·皮佩尔诺说,我们对墨西哥西南部地区气候与植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人类对植物进行驯化种植及生态的调整过程。同时,也发现了农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长期效应。研究发现,目前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松柏纲罗汉松属的花粉,在巴尔萨斯中央河谷的古老沉积层中普遍存在;另外一些草和植物的花粉,加上上述罗汉松属的花粉,出现在冰川时期末期(1.4万到1万年前),那时的气温比现在低摄氏4摄氏度到5摄氏度。
研究发现,巴尔萨斯河谷地区最有可能是玉米从最原始野生状态即假蜀黍(Teosinte)被驯化种植的地区之一,因为该地区的现代假蜀黍与玉米在基因方面最为接近。当伊瓜拉谷地湖泊开始形成的时候,即约1万年前,这些湖泊就吸引着人类到这里开发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研究人员在湖边沉积层中发现了史前陶罐和其他器物,在一个湖里还发现了植物化石资料。这些都表明,8000年前,人类曾在湖边的肥沃土地上种植玉米和葫芦瓜。假蜀黍的花粉与玉米的花粉难以区分,但是,玉蜀黍属的花粉在冰川末期以后的地层中曾经出现。杂草的花粉和化石与人工种植植物混杂在一起,大量存在于6300年前的木炭中,这表明当时的农业通常使用烧荒方式。
相关链接
气候变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记者 李禾
《科技日报》北京5月22日报道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家认为,目前是继65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一场生物多样性危机,一些物种灭绝速度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到10000倍———
据联合国国际气候委员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未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中,全球气温还将持续升高。而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全球缺水人口将增加4到17亿人,传染病和过敏花粉就会增加,有些两栖动物就会绝迹;如果气温每升高2摄氏度,全球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人,目前世界上20%到30%的物种将濒临灭绝,更多人将因为营养不良、疾病、热浪和旱涝而死亡。而现在的气候变化主要归咎于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洪涝、旱灾不断加剧;海平面上升;西藏、青海和新疆冰川消退,冰雪融水减少将导致一些大水系河流补水不足,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沼泽和草地等日益干涸,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显著减弱;重要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等。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在今天举行的“2007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说。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吴晓青强调,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吴晓青说,我国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