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家园林城揭开“面纱”
昨日上午8时30分,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河南省建设厅副厅长张德成为郑州市“国家园林城市”揭牌。
在场的新老园林人相互握手,甚至拥抱,眼里闪动着幸福的泪花。郑州市“绿城”美誉在经历20多年的沉寂之后正在逐步回归。
据介绍,从2000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以来,郑州市先后获得“河南省园林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经过全市人民和园林工作人员6年的努力,终于摘得这块沉甸甸的奖牌。
[回顾]
绿化与城市建设“赛跑”
提起“绿城”这一称号,郑州市园林局纪委书记徐新友说:“‘绿城’美誉回归的艰辛过程,也是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之间不断赛跑的过程。”
据他介绍,郑州市北邻黄河滩地,西部是丘陵土坡,东部是黄河故道,冬春时节时有风沙肆虐,自然条件比较差,历史上曾被老百姓称为“风沙城”。因此,郑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都高度重视,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防风固沙和城区绿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郑州市以大树多、绿量大、绿化覆盖率高赢得了“绿城”的美誉。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区规模迅速膨胀,人口急剧增长,道路不断拓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在城市不断步入现代化的同时,市区原有的绿量就显得捉襟见肘,郑州遭遇了“绿城不绿”的尴尬。
为使“绿城回归”,使城市建设速度与绿化工作同步进行,使二者之间的比例确定在一个恰当的值,2000年,郑州市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几年来,郑州市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大关键性绿化指标分别由22.62%、28.82%、4.8平方米增加到31.7%、34.9%、8.17平方米,其中绿地率高出园林城市标准1.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出标准1.67平方米。
[体味]
市民感触“绿”与“不绿”
提起郑州最近几年在绿化方面的变化,市民赵为民感慨地说:“如果说几年前我们在面对‘绿城’的赞誉时,心里还有一些底气不足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提到‘绿城’二字应当昂首挺胸。”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他的理由相当充分:在以前,有大树的道路都在省级行政中心那一片,其他道路则光秃秃的。现在就不同了,雪松、绿篱、月季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的中原路,月季含香、黄杨吐绿的建设路、花园路、紫荆山路,每座立交桥下的大面积绿地,还有街角无数个游园,这大片大片的绿色都是近几年绿化的结果。
郑东新区的绿地增加最为明显。在市内一家电信公司上班的吴先生刚刚在新区买了房子,之所以在那里买房子,他的理由是“每年数万平方米的绿地增量正将这里变成绿色的海洋,我就是冲这片绿色来的”。
此外,几大公园作为城市之肺日夜为郑州“吸毒吐氧”,新建的月季园正成为郑州市的靓点,就连过去一直臭气熏天的东风渠,也正在变绿,带状景观正在建设之中。家住友爱路的退休工人吴君福向记者感叹:“我从濮阳来到郑州后,觉得满眼皆绿啊,这是许多地级市无法追比的。我家的楼房和碧沙岗公园一路之隔,没事我就去呼吸新鲜空气,它简直成了我们家的大花园。”
但是,在市区绿地不断增加的同时,还有一些市民对此感到有些不满足。家住福华街的林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郑州取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但郑州的绿地分布不均是个问题,比如航海路、长江路就显得光秃秃的,没有多少绿色。”他表示,自己最大的希望是,无论走在哪条道路上,都能闻到草香。
&n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