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海南省海口市共增加绿地面积1047公顷,目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平方米。但令人奇怪的是,绿地的增加并没有换来市民的好评。
原来,近年来海口市“增绿”比较注意景观效果,考虑市民需求的不多,种植了很多大王棕、印度紫檀等热带外来树种,导致“增绿”不“增荫”。
针对海南省城乡绿化中存在的“有绿缺荫”等问题,最近,海南省委宣传部、省建设厅等单位邀请了各有关部门海口市、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规划、园林等方面的专家和市民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增绿”却没“增荫” 栽树却难乘凉 海南省有关部门早已出台乔、灌木覆盖面积占绿地总面积70%以上等规定,但落实情况不理想。
最近有人在海口测试发现,树荫内外,气温相差可达9摄氏度。
海口市市民王先生说,人们不只期盼绿色,更期盼头顶上实实在在能遮阳乘凉的绿荫。白天的海口街头因阳光炽烈,道路很宽,大树却很少,不少游客只有躲在室内吹空调。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对此也有深切感受。“有绿缺荫的情况在海南存在很久了,光有绿色,没有荫凉,从海南的气候看,这就是失败的绿化。”他说,“这种现象如今在海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形成了与海南气候条件严重不相适应的绿化地带,如皇冠假日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海南大学等等地方,行人在白天的骄阳灼烤之下能走多远?缺荫不仅使人的生活受到影响,司机停车候客也须时时打开空调,消耗财力。”
讨论会上,一位市民针对目前海口“增绿”不“增荫”的现象分析认为,海口绿地分布不均匀,绿地大都建在城市边缘地带,而城市中心区却没有什么树。此外,还存在规划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减绿”行为。例如,龙昆南路原来两边有很多高大的椰子树,可以起到遮荫的作用,加宽道路时却砍掉了。现在只有“秃头”树,已没有遮荫的地方。
其实,海南省建设厅早在两年前就出台了具体的规定,如乔、灌木覆盖面积占绿地总面积70%以上;城镇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比例应占总树种60%以上。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海南城乡绿化 存在五个错位 绿化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为了花钱,本来可以就地取材的,却舍近求远。
周文彰认为,目前海南城乡绿化存在五个方面的误区:
其一,目的错位。造景替代造荫成为第一目的。古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海南有人居住活动地方的绿化,应以造荫为第一目的;
其二,审美错位。有人认为美景就是盆景,因此行动上不是造园林,而是造盆景。绿化就是画画,所以种树种草种花,全部按照画面的需要,而不是按园林的需要。如果阳光暴晒下大汗淋漓,绿化的景色再美,也失去了欣赏的兴致;
其三,理解错位。城市绿化教科书讲得很全面,比如乔木、花草要有适当的比例,道路要考虑到树木根系对基础设施有没有危害,要注意生物品种的多样化……一定要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的东西,面面俱到没有人会叫好。丢掉了重点,丢掉了重心,就会搞成绿化的“四不像”;
其四,前提错位。选用树种,抗风、根小、树矮、落叶少……什么前提都考虑到了,惟独把最重要的造荫忘记了;
其五,动机错位。绿化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为了花钱、就是工程,本来可以就地取材的,结果舍近求远;本来可以花10万元,结果花100万元;本来可以几天完成的,结果要干1个多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