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景观设计培训大军又添新兵:——上海市景观学会率先实行《景观项目管理师》资格认证,据说已有200余名学员顺利通过培训和考核。然而,由行业团体一手承办的这种资格培训、认证权威性究竟如何呢?是否能为探索中的景观设计人才建设添砖加瓦?
据介绍,景观项目管理师侧重于对整个景观项目的前期策划、工程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然而在记者电话采访中,景观学会一再推托,似乎始终对该项目的信息公开采取低调处理。无奈中记者转而向上海市风景园林协会一探究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表示:在现时政府未对景观设计资格认证实施统筹管理情况下,专业培训越来越表现出市场化趋势;而建设部门注重的多是单位、个人的建设成果、景观效果及诚信问题,对通过何种机构接受培训、经由何种渠道取得证书,则采取相对宽松标准。
部分企业与学者则对景观设计培训的民间化、市场化持认可态度。此次上海现代环境设计院的三名设计师获得景观项目管理师资格,院长张淑萍女士认为:不同于政府部门包揽注册建筑师资格认证,现时景观设计培训仍采用多头管理体制,建筑部、中国建筑学会分会等都参与其中。景观学会的培训项目,便是当下协会管理的典型产物。
而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则在我国景观设计人才建设视阈下审视协会管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培训存在两大问题”——专业学科还未建立、师资人才两头不济。景观设计我国起步甚晚。自2004年1月北京大学率先向国务院学委员会建议增设“景观设计学专业学位(MLA)”,标志着景观设计进入中国。2004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方才正式确认“景观设计师”职业。而现在全球120多所大学设有景观设计专业,多数国家建立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
针对现状,俞教授别开生面地提出:景观设计培训就应该“办学力量向民间发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景观设计培训业公平竞争、杜绝“垄断”、“畸形”。俞教授关于“是市场开放不够,而不是不能开放”论断,看似骇世惊俗,实则建立在希望以公平竞争来全面改进师资力量、人才素质的理解之上。
那么,中国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究竟走向何方?
毋庸置疑,景观设计行业在中国如红日初升,方兴未艾,在申博、申奥成功,城市景观规划意识增强的宏观环境下,前景大好。然而也如同改革开放后其他舶来产业一般,景观设计急遽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土不服与发展瓶颈,如“崇洋”“复古”,如教育理念、实务滞后。而作为以“人”为本的建设行业核心问题,景观设计教育所有问题也都可从“人”上找到源头——是人才匮乏、更是“人本”缺失。
身兼教育工作者与著名景观设计师身份的俞教授曾以“喜忧参半”评判我国景观设计现状,景观设计人才同样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同质人员数不胜数。其实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产生于19世纪末美国,至今国外景观设计已具备作为“边缘学科”的完备形态: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学、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更须对人文心理学、社会科学方面等综合知识广加涉猎。
因为相对于其他新兴产业,景观设计更被赋予“产业”与“事业”双重属性——不仅仅是对利益、绩效的诉求,更承担着“公共空间改造”的重大责任,其设计思路、设计配合、设计深度深刻影响长期城市发展与公共生活。融合了专业设计、项目统筹、营运管理的景观项目管理,无疑是景观设计事业化进程的一大福祉,也符合“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然而,景观项目管理师,固然已跳出“设计”框框,将设计“规划”升华为“项目”规划,还须不时跳出“项目”局限,站在长期布局、空间发展、乃至天人调合“大事业”的高度放长眼量。
2010上海世博会建设如火如荼,景观建设需求不可胜数。这是景观建设行业的一大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当上海一意推进国际化进程,上海城市景观建造如何与世界先进理念接轨——景观建设不是一时期内“面子工程”,而关乎城市视觉形象、居民使用需求的长期满足。著名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IanMcharg)认为:景观设计并不仅限于土地资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