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观念的形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发展、经济生活的改善、绿化、功能的实践而逐渐完善的。
建国初期,每年的城市绿化都是以植树造林为主。苗木都是选乔木树种和速生、中生大苗,1—2年即郁郁葱葱,绿荫护夏,给市民遮荫防暑。大树占80-90%,部分是花灌木。
八十年代后,经济增长了,城市园林绿化有一种倾向,园林建筑小品增多了,亭台、榭、池发展很快,忽视了生态观念。园建多了(应有适当比例),费钱费工,反不利环境气候的改善。后来又出现了城市“大广场”的建设、草地文化。广场铺装面积过大,在城市中形成“热岛”效应,白天酷晒,人不愿停留,晚上辐射热散发,晚7、8点后市民才去纳凉活动。草地保养费高,费水、费工,改善气候不如树木。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逐渐改变过去重景观的造园理念,而成为生态造园(即植物造园)的“新园林观”,多植树造荫改善小区气候,以实用功能为主、景观为辅二者密切结合烘托的综合造园,让市民在骄阳似火的炎夏感受到绿荫护夏,清凉舒适的欢快。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指出,新建的省图书馆的园林绿化应成“新绿化观”样板工程。必须遵循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参与性、生态化及地域性等原则,以“增绿造荫”为主导思想,通过乡土植物的不同组合进行造荫造景。海南气候炎热,必须考虑普通市民步行的遮荫需要,这是以人为本工作的具体体现。“绿荫就是美景”,造荫应成为海南园林绿化的第一功能,第一目的,其次再兼顾景观、造型、布局等等。
“新绿化观”是以树木为主体建立生态园林,符合海南“生态省”观念。海南春天少雨干旱,夏日高温多雨,辐射大,八月后台风多,全年日照强,只有树木成林才好降温、增湿、防风、蔽日。因此,园林绿化必须针对海岛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增绿添荫来造福于民。在本岛今后的城镇园林绿化中应坚决贯彻“新绿化观”的实施。特别是近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绝不能将城市中的那一套“花架子”又搬到农村去(已有此苗头)。农村应因地制宜,一村一品,营造经济林、果林、竹林,用材林、密源林、水源林、畜牧林都可称风景林。村民在树荫下品茶、聊天、交流感情,其乐融融。
我认为这一“新绿化观”理念,不单是指省图书馆的园林绿化而言。应贯彻到整个海南省园林绿化的实践中去,应该使每一座县市,每一个村镇,每一所军营、学校、医院、社区,每一条街道,都坐落在树林之中,掩映在绿荫之下,群众不再忍受骄阳暴晒之苦,享受清凉舒适的喜悦。
树林花草的适宜配置,园林小品的“画龙点睛”,使整个宝岛人工林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型宝岛,一个健康宝岛,一个绿色世界,一个特大“氧吧”。“中国宝岛”一定会吸引世界人民的向往。(作者系海南省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