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三北”一些地区采访发现,但凡近年采取封育措施的生态建设区域,林草植被恢复的效果都比较好。
年年栽树难见林 陕西省靖边县是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在县林业局林政稽查队队长刘庆林的带领下,记者观看了灵榆公路两旁百米宽的杨树林带,这些树都是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栽植的,如今已出现大批枯死现象,存活下来的也绝大多数成了“小老头树”。
刘庆林说:“当初种的杨树活是活了,但是成不了林。全县像这样的林子多了,除了公路两旁的林带,好多集体的林子如今也面临更新改造问题。”
他又领着记者来到县城东南边一片叫长城防护林的林地,指着杯口粗细的松树介绍道,这片林地也是三北一期工程,总面积为1.8万亩,前些年,林中40%的杨树已经枯死了,后来县里逐步更新,现在全部新植了松树。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若羌县面临同样的难题。这个县曾经用八年时间试图在县城东北方向建设一条14公里的防护林,结果年年枯死年年补植,到现在这里见不到一片像样的林子,主要原因还是雨水太少,树木成活率低下。
干旱地区违背自然规律硬性人工造林,只能吞下恶果。上世纪80年代初,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利用外援项目在黄土坡上人工栽种了70万亩杨树林,而今这个项目区很难看到几片像样的林地。当地林业干部说,我们县年均降雨量300多毫米,不足以供应杨树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因此项目区栽种的杨树多长成了“小老头树”,最后被农民砍伐回家当了烧柴。
在横贯东北、华北、西北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如今因干旱缺水而大片衰败枯死的人工林随处可见,保存下来的也大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不但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生态防护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像一架架大功率抽水机一样耗用有限地下水。
封山几年处处青 在新疆和田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策勒县,记者来到县城西北托乎拉克乡的一个封沙造林点,眼前的低洼地空地和大小沙丘上,一丛丛、一簇簇的旱芦苇和骆驼刺等长得郁郁葱葱,风来了也鲜有沙尘扬起。
县林业局副局长古丽尼萨汗介绍说,早年这里长满了天然红柳,后来大都被老百姓挖毁当柴烧了,流沙活动一年比一年剧烈。从2002年开始,县上通过引策勒河汛期洪水灌溉的办法围栏封育,短短四年多时间,植被就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在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记者进一步感受到了封育恢复林草的威力。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风沙源,上世纪末,国家在这里进行了四万亩的围封实验,结果第一年滩地上的草就基本恢复,高度达到80厘米以上。第二年效果更加惊人,草的高度超过1.4米,而且每平方米自然萌发出320多棵榆树苗,这样的效果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水平。
“封育是当前最快捷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宣传处处长褚卫东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过去以人工造林为主治理沙化土地,可植被恢复得十分缓慢。从2002年开始,这个县实施全境禁牧封育,让大片半荒漠草原休养生息,同时辅助移民搬迁等人工措施,结果短短四年多,就锁住了境内50多万亩流动沙丘,同时有200万亩平铺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2000年5月,记者去盐池县苏步井乡长城村采访,途中遭遇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天气,车子在流沙湮没的道路上艰难蜗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五公里。近日记者再次来到长城村,只见道路两旁的沙地绝大多数已经被沙柳、沙蒿等沙生灌草覆盖,而农民搬迁后留下的庄稼地里,野草长可过膝,时而还有野兔和石鸡出没其间。
种树种草不如育树育草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境内不是荒漠就是戈壁,条件太差,尽管年近来全市人工造林计划是每年四万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