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历时7年,由福建兴华农林高新技术研究所和罗源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共同承担的“治理滩涂互花米草与修复湿地”研究课题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研究成果——“滩涂米草除控剂”突破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瓶颈,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成果领先于世界同行业研究水平。
“大米草”成为“滩涂杀手”
滩涂互花米草俗称“大米草”,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因其具有促淤造陆、固土绿化等作用,被一些国家广为引进。南京大学于1979年从美国引进了互花米草种子,次年10月于福建罗源湾一带大规模繁殖试种成功,之后便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推广。10余年后,“大米草”在罗源湾沿海等地泛滥成灾。
由于“大米草”结出的大量草籽随海潮漂流,遇湿地即成活和根系无性密集繁殖的特性,使其迅速侵吞了大量沿海滩涂地区。目前,我国沿海北自辽宁省盘山县,南至广东省电白县,“大米草”面积已达5.6万公顷,仅福建一带就有1.4万公顷(约21万亩),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扩展。
“大米草”在滩涂的疯狂生长,致使其中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导致沿海水产资源锐减,海洋生物多样性剧降。同时,由于一年一度大量根系生理性枯烂和大量种子枯死海中,致使滩泥受到污染,海水水质变劣,助发赤潮。仅闽东一带,每年渔业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64亿元以上。“大米草”已酿成一场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滩涂米草除控剂”试点成功
为了治理被沿海渔民称为“吃人草”、“害人草”的互花米草,上世纪90年代,宁德市曾以重金悬赏,中央、福建省领导也高度重视,并成立了攻关小组,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此次研发的“滩涂米草除控剂”,采用最新化学配方与助剂,组织有效措施让“大米草”快速吸收,达到灭生性的效果。同时,在罗源湾松山镇和霞浦县东吾洋试点取得圆满成功,解决了“大米草”无法彻底根除的国际性难题。
经国家权威部门鉴定,该药剂使用后无化学残留,不影响滩泥土壤成份,不影响海洋生物环境,并在试点上成功种植了“湿地保护神”——红树林,将极大地修复与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采用该技术治理“大米草”,每亩仅需成本760元。经估算,灭除福建省21万亩滩涂的“大米草”需用成本1.6亿元,治理后的次年开始,滩涂年产值在6.3亿元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都有广阔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