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之所以遭到了冷遇,被搁置起来,那多半是有人像古时候的齐桓公对待扁
鹊那样。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医术高明,有一次,扁鹊行医来到齐国,寄寓在桓公门下。初次见到桓公,细心的扁鹊就发现他老人家身体有恙,便直言不讳:“你的肌肤有病变,如果不抓紧治,发展下去可不得了。”桓公不以为然,认为扁鹊无非是想找个机会显示自己的医术。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了桓公,端详了一番后对他说:“你的病情已经侵入血脉,任其发展,病入膏肓可就晚了。”桓公不悦,断然否认自己有病。如此三番,桓公不接受治疗,最后果然被病魔击倒。这时候桓公赶紧派人去找扁鹊,扁鹊自知无力回天,已经逃往他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
相传扁鹊和魏文王有一段对话,魏文王问:“你兄弟三人都钻研医术,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答:“长兄最好,仲兄次之,我最差。”文王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解释说:“长兄在病人病情发作之前就能给人把病治好,一般人体会不到这种好处,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仲兄擅长于病情初起时给人治病,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名气只及于乡邻之间。而我治病都只能应邀于病情危重之时,病人亲属都很关注,有时候要做大手术,还可能惊官动府,所以我的名气似乎很大。”
扁鹊关于医术高下的分类,在企业管理领域相当于对管理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对管理者的控制不是要捆住他们的手脚,而是要及时发现和抑制其不正当管理,并对其逆向选择中的不正当管理所造成的“病情”及时治理。显然,这种事中的治理,尤其是事先的预防,要比事后的惩罚高明的多。当企业高管的“败德”行为到了腐败的程度,给企业运营酿成大患之时,虽然我们可以给企业动大手术,甚至可以挥泪斩马谡,但是企业的损失往往难以追回和弥补,如果企业因此而大伤元气,那就更令人追悔莫及。
可惜的是,在公司治理中给自己治病,远没有被人们像反腐败那样所重视。这倒不是因为前者没有后者那样热闹,有戏看,而主要的是因为管理者自己像齐桓公那样讳疾忌医。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身居要职,权倾一时,说一不二之时,你说他的某些管理行为涉嫌不正当,就像扁鹊提醒齐桓公身体有病遭受白眼一样,他当然不愿意承认。与齐桓公一脉相承的,是官本位思想。管理者大权在握,他的一切行为的正当性都毋庸置疑,也容不得任何挑剔。如果要对他的行为进行“治理”,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像齐桓公那样对扁鹊仅仅表示“不悦”,已经是相当客气的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给自己所治之病,相对于企业领域里的腐败大鳄来说,可能是小巫见大巫,值不得大惊小怪。在一般人看来,管理实践中的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和不正当管理只是管理行为不太规范,人们不可能苛求管理者是一个道学先生。在竞争激烈,市场秩序尚不理想,投资环境、社会风气尚且如此的情况下,不太规范的管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无大碍,甚至还可以给自家人挣来一些现实的利益。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还把善于进行这样管理的管理者当作“能人”看待,对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和不正当管理颇有些欣赏之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正当与否,不限于站在企业内部自家人的立场,而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标准,指称那些以“管理”的名义谋取个人或小集团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可能管理者会因此而得计于一时,不痛不痒,而它恰恰是不少“问题富豪”起初的病灶。常常听到一些“陨落”的企业明星在甘愿伏法的同时,也抱怨当初为什么没有人及时提醒他。如果我们能从现在起就重视公司治理,或许会减少“桓公”们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