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 L.)别名痒痒树、百日红,为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银薇、翠薇和红薇几个变种,但以红薇在园林绿化中应用价值高。紫薇树形优美,树干光滑洁净;顶生圆锥花序,花色艳丽,开花时正当夏季少花季节,而且花期长,7~9月持续开放,故人们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紫薇是非常好的园林观花树种,在我国分布极广,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城市绿化中都普遍栽培;紫薇还常常被作为家庭盆栽观花植物栽培。不过,紫薇也是一种容易遭受病虫侵害的园林绿化树种。就天水地区来说,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最适合紫薇生长的地方,但是在长期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下面,对紫薇的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1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广泛,紫薇是它的1个重要侵害对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1.1 表现症状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色粉状霉层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1.2 发生规律 紫薇白粉病是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条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合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传播和侵染。天水地区,病害一般在4月开始发生,6月趋于严重,7~8月会因为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10月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L3 防治方法
1.3,1 园艺防治 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发病重的植株,可以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家庭盆栽的紫薇如果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时也要注意选用抗病品种。
1.3,2 药剂防治 发病严重时,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施波美3~4°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施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即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2 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园林植物上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在紫薇生长季节常常发生。褐斑病发生严重时常常会导致植物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观赏和开花。
2.1 表现症状 紫薇褐斑病的病原菌也是一种真菌,主要侵害叶片,并且通常是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初期病斑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近似圆形,少许呈不规则形状。病斑为紫黑色至黑色,边缘颜色较淡,随后病斑颜色加深,呈现黑色或暗黑色,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中心颜色转淡,并着生灰黑色小霉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迅速变黄,并提前脱落。
2.2 发生规律 紫薇褐斑病是由千屈菜科尾孢菌侵染引起,病菌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通过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蔓延。天水地区褐斑病一般初夏开始发生,秋季危害严重。在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暴发;通常下层叶片比层叶片易感染。
2.3 防治方法
2.3.1 园艺防治 及早发现,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整形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家庭盆栽的最好每年更换新土。
2.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