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不同区域生态演变规律一味种植乔木结果适得其反 途经纵贯陕西省靖边县全境的灵榆公路,记者看到两旁的杨树林稀稀拉拉,大部分早已干枯死亡,活着的也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县林业局的干部说,上世纪80年代建设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时,县里组织群众沿灵榆公路营造起了两条100多米宽的杨树林带,本来想靠这两条林带防风阻沙,但现在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了。
这个县万家畔和红墩界两家国有林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时,两家林场全部栽植了容易成活的杨柳等乔木树种,但最近几年树木衰败枯死现象非常严重,好多地块已经退化变成了疏林地,山风从林间呼啸而过,立刻卷起阵阵沙尘。
“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先后实施了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忽视了不同区域生态自然演变的特殊规律,这里的生态建设不仅没能快速恢复植被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甚至还留下了一些后患。
“小老头树”硬挺着当“摆设”
工人郝海峰正在新疆沙漠公路旁整理滴灌水管。为防止沙漠公路遭受风沙危害,在草方格机械防护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实施了以生物防护为主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记者王旻/摄
三北防护林工程纵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绵延近5000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然而,现在这道“绿色长城”已有多处断档坍塌。
记者在“三北”地区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把提高本地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考核指标,以数字增长为依据,以营林面积论英雄。结果,尽管树栽起来了,可是保存率和生长量却没有明显提高,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盐公路两旁,早年建设了大片以榆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现在这片林子已经严重退化,绝大多数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年复一年地硬挺着当“摆设”,充其量也就是数字形式上的“存在”。据陕西省靖边县林业局林政稽查队队长刘庆林介绍:“红墩界林场现有三万亩林,其中衰败或枯死的就达一万多亩。基本不能胜任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重任。”
类似的现象在“三北”地区比较普遍。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个县借助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累计营造乔木林80多万亩,如今已经有20多万亩树木踪影难觅,剩下的也大都成了“小老头树”,而且枯梢衰败现象严重。
据了解,“三北”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干部群众对当地生态自然演变规律认识不清,以至于认为生态建设就是造林,而且是造乔木林。殊不知“三北”大部分地区的原生地貌就是以灌草为主的,高大乔木虽然满足了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需要,但能否站得住脚还需要大自然去检验。
另一方面是干部追求政绩。生态修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些基层干部往往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成绩,更注重整齐划一的高大乔木、集中连片的大项目区,生态工程也因此演变成了形象工程。一些生态专家指出,乔木除了耐旱能力较差之外,固沙效果也不好。如果成片造乔木林,基本上是树木成行,地表裸露,风照刮,沙照走。按照生态的自然协调式概念衡量,这种人工林不要说承载当地的生态系统,连自身都岌岌可危。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指出,在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盲目扩展人工造林面积特别是种植杨柳树等乔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生态防护体系,还会进一步导致当地水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地下水位最多下降40米 &nb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