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精神写照和思想认识。”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目前的雕塑太少,一个城市难得有几个精品,应该是引起广大民众来讨论,提高民众对雕塑艺术作品的认识。”
那么,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的城市雕塑现状如何呢?带着一些大众争议比较多的话题,我们专访了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他围绕南京目前的雕塑坦言指出,现在南京的城市雕塑做法是恰得其反,不但没有表现出它对城市的形象标志性作用,反而建设得滥了,没法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历史的考验和百姓的喜欢这三道关。
目前南京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山门外的六朝石刻辟邪,但是这个举措在民间也是争议颇多。对此,吴教授轻轻捋了一下长发,笑着说:“以辟邪来作为镇城之宝显然是不妥的,要知道在古代它们可是用来镇墓的,更何况这并不是南京特有的,它是六朝那个时代特有的。”“再说原来在新街口曾经竖立了很长时间的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现在想想还是应该保留,因为孙中山先生已经是南京的一个文化象征了,在这样一个场合竖立着他的雕像,外地人来这里马上就会有了一种文化认同感,知道自己确实来到南京了。”对于南京今后的雕塑建设发展方向,他说了自己对雕塑的认识———雕塑不是路标,它是灯塔,精神的灯塔。真正的城市雕塑必须是教育性孕育在思想性中,思想性孕育在艺术性中。“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一定要慎重,不要搞大而空的东西,千万不能把城市雕塑做成政治的宣传品。”
冯健亲理解的城市雕塑建设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城市定位,其次是专业人士共同论证并确定内容和风格,最后是聘请雕塑方面优秀的、合适的艺术家来完成。
“城市之眼”还是城市的“补丁”?
从会场出来,记者来到素以商业繁华出名的湖南路,穿过狮子桥牌坊,就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人物雕像,可能是出于防止游客靠近的缘故,四周都用花盆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保护带。由于风很大,地面上被吹得干干净净,不时还有保洁员拎着笤帚和垃圾斗来打扫。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狮子桥只有这两个雕像。
凑近来看,雕像上面由于风刮日晒雨淋已经看不出材料了,部分地方还有些铁锈式的斑驳。左边是一个正在站立着的头戴礼帽的小贩,面前是一个刚刚掀开一角的放在架子上的小蒸笼,里面露出几个蒸儿糕,仿佛令人还能闻到一丝热气腾腾的香味。它的后面是一家眼镜店。右边是一个边坐在担子上休息、边用火点旱烟袋的“面人王”,一脸幸福的笑容,面前一个竖立着的类似于卖糖葫芦式的架子,上面零碎地插着几根面人。它的后面是肯德基。
一对来自无锡的青年夫妇带着孩子正在雕像前面照相,问起对雕像的印象,他们略带无奈地说:“有这两个雕像很有趣,正好做个纪念,不过就是没法照,不管从哪个角度后面都是商店、广告,选个好点的角度都难。”
随后,记者又驱车来到夫子庙江南贡院。站在江南贡院的大牌坊底下,面前过道中央就是一溜雕像,依次是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唐伯虎,26岁曾到贡院参加乡试的小说家吴承恩,“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多次来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后来寓居“秦淮小亭”的作家吴敬梓,曾针对江南贡院科考弊政创设信炮等举措的清官林则徐,最后一位就是实业家、南通人张謇。靠右面是一家梦幻文身馆,左面一家叫做“依迪流行时尚广场”的10元店里正在播放流行音乐庞龙的《两只蝴蝶》,音响震得路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捂住自己的耳朵。适逢周末,游客格外的多,很多人都在这些雕像前驻足观看简介,排队等着上前留影。一位小姑娘站在台阶上,一手叉腰,一手搭在唐伯虎雕像的肩膀上,歪着脑袋微笑着等着妈妈给她拍照。
一对武汉新婚夫妇来南京度蜜月,他们请记者给他们照相,并对记者说:“旁边就是江南贡院,这里摆上这些雕像确实很好玩,很有江南特色。”“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原来总想着夫子庙的文化氛围特别浓重,来到才发现商业气息太重了,这一点和武汉差别不大。”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在和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在一次交谈中说道:“城市雕塑作为环境艺术,应该具有'三优'的品质。即优秀的设计、优越的选址和优美的环境,三者缺一不可。”一位不愿透名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说道,部分少量还说得过去的城市雕塑也大多数缺乏意境和联想,重复性太明显,简直就是与城市精神与文化无涉的“概念性雕塑”和“标签性雕塑”,称之为滞后的城市“补丁”一点都不过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