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5年,农业部组织近百位草业、农业、生态、林业、经济、科教、
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有以下主要成果:
一、客观分析了我国草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与土地、森林、海洋等一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我国草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草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草原资源保护利用逐步规范,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草业经济稳步发展,草业科技不断进步,草原灾害防控能力有所提高,草原政策法规日趋完善。截止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全国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70%以上的可利用草原实行了草原承包经营制。但是,全社会对草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草业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草原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草业投入不足,草业科技支撑不够,草业支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36%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降低了1/3-2/3。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全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草原区。每年来自草原的泥沙已占到长江泥沙量的35%。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约2000万公顷草原被开垦,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明确了新时期草业的战略地位。发展草业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草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我国国土的主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25—50平方米的草地可以吸收掉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当植被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出90%以上,长草的坡地与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发展草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草业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坚实的饲料基础,促进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结构。草及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力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发展草业有利于增加畜产品的供给,减少对粮食的依赖,实现“藏粮于草”,扩大人们的食物来源,改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以生猪为主的耗粮型畜牧业每年耗粮约占全国粮食消耗量三分之一,若以草食家畜取代三分之一的生猪,则可节约耕地2亿多亩。发展草业,建设生态型草地农业,实施“三元种植”结构,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维护农田生态安全,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测定,以豆科牧草为主的草地每年每公顷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150—200公斤,草田轮作一个周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24%。发展草业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国天然草原大多分布在边区、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全国一半的贫困人口,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草原地区。我国西部12省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004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72%。草原地区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草业的依赖度相当高。只有大力发展草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提高草原生产力,才能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维护边疆的稳定,增进民族团结。
三、理清了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