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草业经济增长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积极促进草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草业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增强草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草业的薄弱地位,使草业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提出了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即:“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永续利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认真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草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草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布局、重点和措施,科学指导草业可持续发展。遵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全国的天然草原从战略上采取保护措施,尽快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集中资金和力量优先治理破坏严重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突出解决制约草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保护草原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利用草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利用。
五、确立了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草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加快草原生态建设,发展草业科技,推进产业化发展,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草业保障体系,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草原绿起来、草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生态系统,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阶段目标是:
到201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亿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40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全国4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轮牧、休牧、禁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率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草业科技教育不断进步,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到202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亿公顷,改良草原6000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全国6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轮牧、休牧、禁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率控制在10%以下,天然草原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业经济较快发展,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生态系统和较为发达的草业生产体系。
到2050年,力争草原生态环境有彻底的改善,退化草原得到普遍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草业健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建立起完善的草业资源保护、生产经营、科技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六、明确了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草原资源保护方面,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原生态建设工程为载体,以法制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
草业经济发展方面,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并重,适度开发草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加强草业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草业生产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草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使草业经济成为牧区的支柱产业、半农半牧区的主导产业、农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草业科技教育发展方面,深入实施科教兴草和人才强草战略,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草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以科技为先导,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完善草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推动草种业、牧草种植业、草地畜牧业、草产品加工业、草坪业等草业主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草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草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防灾减灾方面,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草原火灾、旱灾、鼠虫灾害等自然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特性规律出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群防群治。
保障体系发展方面,建立健全与草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科技教育、资金投入、草原监理监测等草业保障体系,促进草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重大工程方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