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在滕头村感受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傅企平:这里是婚庆园。
记者:字写在瓜上?
傅企平:对自己写上去。
记者:南瓜长大以后他就可以摘走
傅企平:对摘走,你看这个就写着,是什么时候写的都有时间,这个里面可以拜堂。
记者:干什么
傅企平:结婚拜堂的
解说:如今到滕头村举办一场生态民俗婚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来自周边城市里的年轻人的选择,在网络上搜索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有近10万条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近万条是关于滕头村的游记,很多来过滕头村的游客把它称为“世外桃源”。那么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以前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
老书记:
老婆娶不进来。都是泥草屋。
15年改土造田拔掉穷根,却成为一个尴尬的先进村。
傅企平:外面是很火红的,里面是穷的。
解说:今年82岁的傅嘉良在滕头村当了三十年的村支书,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滕头村的建设,对于40年前的滕头村傅嘉良记忆犹新。
记者:当时村里是什么情况?
老书记:村里很穷很穷。
记者:怎么个穷法?
老书记:老婆娶不进来,都是泥草屋,老百姓住的是泥屋、草屋、小屋。我们这个地方地势很低,十田九荒。一场大雨下了就淹了,旱的时候被晒死,雨的时候被淹死。
傅企平:我们过去也有些民谣的。
记者:什么民谣?
傅企平:叫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
记者:当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
00:48:35:00
傅企平:一年做到头,没有几十块钱,就是靠几亩土地。大水一发,一涝以后,粮食被水淹了以后,就基本上没什么收入了。
解说:在全国兴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滕头村开始改土造田,很快滕头村成为了省里甚至全国的“学大寨”先进村。这种先进也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周边村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滕头村村民渴望致富的愿望也越发强烈。但是“学大寨”的先进荣誉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它却成了村民致富的包袱。
傅企平:后来农业稳定了,但是工业没上去,那个时候咱们是农业大寨的先进单位,不能搞资本主义,养一只鸡是社会主义,你养三只就是资本主义,这个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的,你不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了,所以那个时候滕头村也是先进单位。外面是很红的,里面是很空的。
记者:怎么讲?
00:50:47:00
傅企平:外面是看上很火红的,里面实际上很穷的。
解说:当时土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