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淞,广东省新会县人,1910年6月14日生于广州市。在青少年时期,跟随其父母在新加坡生活、读小学,后到香港读中学。1929年到广州中山大学预科学习,1931年转入农学院森林系,专攻林业。不料,在大学二年级时,其父经商破产,断了家庭的生活供给。他靠自己教书、写稿来维持生活,继续学习。1935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朱志淞曾任香港农殖训练所农场主任、广东省农林局北区林业区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助教、副教授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农林厅、林业局(后改为林业厅)科长、副总工程师,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5年任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顾问。朱志淞是国家科委林业专业组成员,国际林学会联合会会员,国际生态学会常委,中国林学会第四、五届理事,广东省林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淞是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筹建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面积最大的湿地松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并在指导德庆县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和湛江沿海沙地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以及广东省直播马尾松和湿地松大面积造林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朱志淞在50多年的林业生涯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30余年,成绩卓著。50年代,他主持的“木麻黄海防林带的营造技术”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0年代,他主持的“湿地松种子园营造技术的研究”及“引种驯化和推广15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成果,获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70年代,他主持的“湿地松人工林的综合栽培技术”和“台山湿地松种子园高产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两项成果,获1984年广东省林业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他主编的《海南主要经济树木》一书,1979年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他和丁衍畴、王观明编著的《加勒比松》一书,获1988年广东省林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林学会颁发的从事林业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此外,他还翻译和编辑《国外松》、《桉树》等科普小册子26种。到了晚年他带病坚持主持《湿地松》一书的编写工作。
试验与推广马尾松直播造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宜林荒山荒地面积806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100万公顷,采取什么方法加快荒山、崩山的绿化速度呢?1950年,朱志淞根据马尾松耐瘠薄、耐干旱的特性,提出采用先锋树种马尾松直播造林绿化荒山的主张,并亲自在广州市郊等地设立试验点,开展马尾松直播造林试验,获得成功,为后来广东全省大面积推广马尾松直播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1951年,朱志淞深入到广东德庆县马圩等地设立崩山治理试验站,并亲自负责技术指导,开展了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的研究,为崩山造林提供了多快好省的方法。其要点是:(1)马尾松直播造林,治理水土流失;(2)在崩山口实行“崩口台阶化,台阶上造林绿化”;(3)“造林绿化与谷坊拦沙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他积极推广马圩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奋战30多年,使原有崩岗2万多处、土壤侵蚀极为严重的德庆县,水土流失面积的89%得到治理,森林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5.3万公顷发展到1989年的1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5%,不少乡镇出现了青山常在,松脂长流,水土保持,农田稳产,五业发展的局面。
致力于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营造
50年代,广东省西南方的海岸上,出现了一道绿色的长城。它是用树木,主要是木麻黄构成的。这就是广东省西南方滨海沿岸的防护林带。
面对着南中国海,这道林带抗拒台风、捍御飞沙、固定沙丘、防止干旱、保护农田,同时也供应用材和燃料,从而改善了当地700万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在林带建立之前,这里沙荒地盐碱含量高,从不长林木,仅有稀少的杂草零星分布,风、沙、潮灾严重,受风沙为害的农田达13.3万公顷。那儿的居民,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要么等待饥饿和死亡,要么背井离乡,往外地逃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人民采用过“筑墙”、“围篱”、“种蔓”等方法,力求阻挡狂风和飞沙,但成效甚微。1954年春季,朱志淞肩负着“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造福人民”的重任,带领科技人员在湛江市南三岛、吴川县限口、电白县博贺等地设立试验点,开展沿海防护林的营造技术的研究。他们开始采用桉树、木麻黄、台湾相思等几个树种作对比试验。从中发现了木麻黄最耐盐碱,能经受一定时间的干旱,而且有丰富的根瘤,生长迅速。这些特性,使之成为滨海沙荒地营造防护林最理想的树种。栽植的技术也逐步改进,开始的时候,是用1—1.2米高的苗木来栽植,植穴宽深40厘米,先用糊状的泥浆倾人植穴内,然后植苗其中。这个方法虽可获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