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较高的成活率,但以后却证明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到了较长的干旱季节,植穴内的泥浆结成硬块,抑制了苗木根系的生长,特别是妨碍了根瘤的发展,有些苗木转趋衰弱,有些枯萎至死。他们吸取了这一教训,就改用容器育苗,即以纸袋、聚乙烯、竹筒、土砖、稻草和泥的土钵等作容器,培育苗木,然后移植在更大的竹筐上,继续培育到苗高达到1.2—1.5米时,连竹筐一起栽植。这种苗叫竹筐苗,造林成活率可达100%。他们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把木麻黄林带的营造技术概括为4个方面:(1)选用耐盐碱性强、生长迅速的木麻黄作为林带的主要树种;(2)种苗从裸根苗改为容器苗,最好是用竹筐苗;(3)适当深栽,保证海滩地表高温和多风条件下造林成活;(4)造林密度由1×1米改为2×2米,并用海泥施肥。
点上开红花,面上结硕果。试种木麻黄林带的成功经验,通过广为宣传,很快推广到湛江全区及粤东、海南岛等地。沿海各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年年营造防护林。从1955年至1977年统计,湛江全区已建成木麻黄林带900多公里,面积29万公顷;广东全省已营造了同类林带2100公里,面积8.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30多万立方米,林带效益极为显著。湛江地区沿海木麻黄林带建成后,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控制了流沙,保护了村庄,复耕和扩大耕地面积1.3万公顷,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并有利于捍卫海防。吴川县限口大队建林带173公顷后,被沙埋掉的26.7公顷农田得到复耕,一熟改三熟,1974年起粮食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博贺港口大队建林带153公顷后,10年来为国家、集体提供用材8000多立方米。湛江市建南三岛林带3600公顷后,改变了缺柴区的面貌,原来每年需从外地运人柴草215万公斤,而从1977年起,每年却调出薪柴2550万公斤,并上调木材1万多立方米,林业年收入270万元。
“木麻黄海防林带的营造技术”这项科研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朱志淞总结这项科研成果,用英文撰写了《南中国的绿色长城》文章,在美国《林业》杂志(1981年5月)发表,介绍广东省海岸木麻黄防护林的成就,引起世界各国林学家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不少国家的林学家和生态学家来华考察广东省海岸木麻黄防护林,并作了文字报道。
创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林科所的前身是一个造林站,1956年改为广东省林业试验场。1959年2月广东省林业厅派朱志淞负责主持在此筹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当时,全所员工44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只能开展林木育种、栽培技术等几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建所以来,朱志淞一直担任副所长、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顾问的职务。经过他精心地设计,辛勤地耕耘,如今该所已发展成为广东全省林业科学研究、测试和情报的中心。现有职工19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46人,助理工程师37人;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林木栽培、森林保护、林产工业、林业情报等5个研究室。建所30年来,该所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奖励的科研成果48项。其中,朱志淞本人就有获奖成果8项。与此同时,在朱志淞的具体指导下,该所还建立起“一园四室”,即建起树木标本园1个,面积6公顷,栽有104科、422属、971种树木,试验林87块,12.8公顷;蜡叶标本室1个,现有标本8344号,包括214科、977属、2362种;木材标本室1个,现有木材标本2817号、2156种(其中本省975种,外省357种,国外824种);昆虫标本室1个,现有昆虫标本11个目、5000多种;图书资料室1个,现有图书及资料各2万册。此外,该所还在全省各地设试验点30多个,营造起湿地松、马尾松、杉木、竹子、油茶等树种的种子园、子代测定林,以及混交林、防护林等,总面积共约1800公顷。
引种驯化、推广15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
为了扩大树种资源,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1960年开始,朱志淞亲自组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引种课题组和建设引种温室,开展国内外优良速生用材树种的引种驯化试验。他遵循引种驯化——建试验林——生产上推广的技术路线,通过多年来的引种驯化试验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出一批材质好、生长快、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国内外树种和本省的乡土树种,进行适生范围试验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最后从近百种引种树种中筛选出15种树种,其中包括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落羽杉、南洋楹、大叶相思、桃花心木、大叶桃花心木、非洲楝、石梓、柚木和国内优良速生用材树种川楝、火力楠、红锥、麻楝等,在全省适应地区推广。“引种驯化和推广15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的科研成果,1979年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