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0点左右,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 A),经过理货、质检、组货、拍卖、分货、提货等一系列流程,带有“红塔人”标签的玫瑰就会通过这个交易平台流向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终端市场。“红塔人”品牌现在已被人们认可。而这个品牌的缔造者是红塔区的花农。他们依靠“花卉合作社”的形式,正逐步将这个品牌发扬光大。
据红塔人联合体的负责人段家彬介绍,2001年底,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开始建设花卉基地,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与那些花卉企业或“公司+农户”的形式相比,在销售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镇政府决定把农户组织起来,采用联合体的形式,共同树立“红塔人”的品牌。
段家彬说:“我们从一开始的十几家农户发展到现在的38家农户,拥有130亩种植面积,50多个月季品种,绝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因为起步晚、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产品质量不高且主要依赖自销。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技术、优化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从去年8月21日开始,我们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合作,将基地生产的鲜切花全部送到拍卖市场进行拍卖。借助拍卖市场的质量标准体系,我们建立了产品分级包装标准,树起自己的品牌。”
拍卖中心会员服务部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这种以农户联合体形式生产,然后在拍卖市场销售的情况很多。玉溪红塔人是其中的先行者,也是做得最成功的。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1+1>2”。进入拍卖市场的鲜切花至少要达到一个批次(100支),但是单一农户仅仅依靠一亩三分地很难达到要求,在持续供货上也有问题。有了农户联合体,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红塔区花农平均每天可以供应8000至10000 支花,其中A级花占14%,B级花占45%,成交率达到了93%。
农户联合体出现以来,受益最大的莫过于联合体的成员———农户。一提起联合体的好处,他们便能滔滔不绝。一位农户一边忙着包装月季,一边对记者说:“我种了2年多的花,一直都是遵循———种花、采花、拿到市场去卖的程序,甚至没有听说过‘质量标准’和‘ 退货’这么一回事。待到销售时只能看运气,市场好的时候赚一点,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连本都保不了。自去年年底加入了红塔人联合体,我的花也进入了拍卖市场,现在完全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一门心思种好花就行了。此外,还能通过联合体了解到花卉交易行情等信息。这些单靠我们农户自己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虽然联合体将农户们结合起来,发挥了规模优势,但还存在农户生产的鲜切花一致性较差、货款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对此,段家彬认为,农户联合体的形式运作时间不长,其中的很多细节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这条路算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