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的大多数花农来说,今年春节过得并不愉快:不仅杜鹃花的整体价格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近30%,而且销售越来越难。当记者3月上旬赶赴永福采访时,在部分花场仍可看到整棚刚开败的杜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了永福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面积猛增 关键技术未解决
永福种杜鹃有十几年历史了,在国内市场上曾以花大色艳而风靡一时,销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永福也被誉为“中国杜鹃花之乡”。目前永福镇花卉种植面积7000多亩,其中近90%是杜鹃。
永福杜鹃花行业协会会长陈子望告诉记者,近几年,全国杜鹃生产量迅猛增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03年永福杜鹃花上市量为100 0万盆左右,比2002年减少了200多万盆。
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永福花农近几年在栽培设施、技术上也都做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家家都用的是外遮荫大棚,采用基质栽培。另外,他们还积极开发大、中、小各类杜鹃品种,并做到了周年供应,产品还出口到新加坡、缅甸等国。陈子望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永福杜鹃的发展,现在他们的产品在株型、枝条上已达到进口同类产品的水平,然而花苞大小不一致的关键技术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科研经费少 龙头实力弱
漳平市花卉协会副会长林锦江指出,杜鹃花苞不整齐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但目前永福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
林锦江说,永福的气候种杜鹃非常适宜,但美中不足的是6、7、8 三个月温度稍有些偏高,9至11月温度又不够,从杜鹃生长习性看,永福的高、低温都提早了一个月。前者对杜鹃的春化作用影响较大,也是花苞不整齐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建冷库将杜鹃低温处理。但春化处理的科研实验是非常细致的,建冷库是要资金的。靠政府立项投资难度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花卉科研立项本身就少,另一方面永福的支柱产业是花卉和蔬菜种植,没法实行以工补农。而永福种花的大户目前还没人承担得了春化处理这么大的技术课题。记者在当地领导介绍的几家种花大户的基地里,很少见到永福杜鹃,很多人已经在向其他方向发展。
走联合之路 求协调发展
永福杜鹃的分散经营也加大成本,影响了销售。永福杜鹃花协会副会长陈国汉告诉记者:“年底在广州和北京租棚催花需要成本,有点规模的就自己出去卖花,费用也不小。如果能形成产销一条龙,直接将催完花的杜鹃运到广州、北京,整个永福不知要省多少钱,再加上内部不相互压价,这些钱也够建冷库的了。”
永福人已经意识到小而散的经营方式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去年年底,他们成立了杜鹃花行业协会。陈子望说,这是一个真正由花卉生产者自己组建的协会,会长、副会长由当地经营大户担任,现在协会正在更新修订杜鹃花质量标准。另外,由协会出面来争取项目也相对容易。他坦言,协会成立的时间不长,如何通过协会将永福的花农联合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探索。
陈国汉对记者说,要解决永福杜鹃的“内忧外患”,协会必须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共同把花卉生产者和经销者组织起来,每年定期进行交流沟通,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他认为,有技术实力的大户可以开发野生花卉和大花蕙兰等新品种,逐渐把杜鹃种植让给小户。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户分流,拓宽门路,还可以搞些药用植物种植等,不要只盯着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