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市水头镇有个林前村,村里90%以上的农户都在种榕树,远望去郁郁葱葱一片,起风时,整个村庄都淹没在榕树的绿浪里。“一个‘丰收根’带出了一个专业村”,南安人这样说林前村。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与南安花协会长陈定源一起来到了“丰收根 ”创始人黄丰收的家里。
黄丰收家房子很大,3层小楼,装饰得金碧辉煌。这也是闽南人的习俗:有钱先建个大房子。走进一楼的客厅,你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农户的家庭:古色古香,摆满了各种造型的盆景,文化味很浓。客厅隔壁的一个房间是个展室,靠墙的几个立柜上放着主人获得的各种奖杯和奖牌。穿着西装的黄丰收看起来仍有农民的朴实,可能是长期与盆景打交道的缘故,他身上又比一般农民多了些书卷气。
坐下边慢慢品福建的功夫茶,边静静听黄丰收讲他的故事。
在老辈人眼里,黄丰收不是个好的庄户人,因为他爱在房前屋后栽些花花草草,却不喜欢种粮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黄丰收胆战心惊地做着些卖树苗花苗的小买卖,也开始喜欢上了身边随处可见、 “小时就长出一把胡子”的榕树,开始从农村收集一些树桩盆景拿到泉州(南安属泉州地区)去卖。当时量很小,主要是卖给一些回国探亲的华侨。70年代末,种花草不再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禁止,市场交易逐渐活跃起来,黄丰收也把榕树盆景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主业认真经营起来。
在1985年的第二届全国盆景展上,泉州展出的榕树盆景被很多人喜爱,获得了不少大奖。黄丰收说,这届展会对他以后发展的影响很大,因为以前国内很少有人用榕树做盆景。奖杯代表着人们的认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向他敞开了大门。在忙不迭赚钱的同时,黄丰收发现了一个问题:野生榕树毕竟有限,而地里种的要数十年才能达到盆景应用的要求。
怎么才能让盆景速成呢?难点在于根,榕树虽然长得快,但自然生长的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呈现虬劲沧桑之姿。通过摸索,黄丰收找到了两个解决途径:嫁接和采用新的栽培方式。黄丰收说,榕树嫁接生根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般两三个月根就能完全愈合,但一定要准确,必须把形成层和形成层结合在一起。
话就此停住。黄丰收把记者带到了院内,指着一盆古意盎然的盆景让记者猜这是多长时间的榕树,记者说怕至少也有三五十年了吧。黄丰收笑笑,说还不到5年。怕记者不信,他又带记者去参观院外的榕田。首先看的是片种了两年多的榕树,树种在黑色的大营养钵中,长得有一人多高。黄丰收说这是“原材料”,不能直接用于加工盆景。在“原材料”地的对面,种着一片露着根的榕树。黄丰收介绍说,将两株“原材料”榕树的根洗净,然后用铁丝紧紧捆扎在一起、中间塞上泥土就了,如果再养一、两年,就成了院中看到的盆景。
这时站在一旁的陈定源说,用黄丰收这套办法,三五年生的榕树制作的盆景其根的效果可以达到百年野生榕树的,在盆景界,人们称之为“丰收根”。目前,掌握这套技术的人不多,而在林前村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最开始林前村只有黄丰收一人种榕树,现在村里90%以上的农户都在种,面积已超过了800亩,这是典型的一个专业户带起了一个专业村。”陈定源告诉记者。
离开林前村时,记者又回头看了一眼沐浴在午后阳光下的一栋栋小洋楼和一片片榕林,突然记起以前听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富裕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带动大家都富裕”,黄丰收是不是很了不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