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让创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在云南看创新”栏目,从技术、机制和管理等方面介绍云南经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2005年,云南
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总产值突破了60亿,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0.5%。近年来,云南的花卉企业、花农在生产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研发出了一些创新性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花卉产品质量和“云花”的品牌形象。
半基质栽培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用于花卉生产的土壤,在自然状态下栽培连作3年后,由于土壤盐碱化、板结等问题会使花卉产品质量和产量明显下降,病虫害明显增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花农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事实上,搬迁式生产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问题,也降低不了生产成本,鲜花品质和产量的稳定性也无法得到保障。近两年,云南的一些企业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自创了一些生产成本低、适合当地推广的栽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005年,通海丽都花卉公司自主研发的“半基质精准水肥栽培技术”即是成功的例子。他们运用这种技术,有效解决了大棚种植中连作难题,整体性提升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平均每亩每年的月季产量从传统栽培下的6万支增加到9万至10万支,产品A级率从50%提高到80%。每年生产的3000多万支月季中80%出口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年均价超过1元/支。
这项技术还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将生产中废弃的枝叶进行发酵和腐熟后作为基质使用,不但解决了近一半生产用肥料,还大大减少病虫害滋生的机会和田间农业污染;二是在基质肥料中加入了能加大月季田间变异率的“突变物”,所以用该基质栽培下的月季获得新品种的机会较大。目前该公司除了已获得新品种权证书的10个月季新品种外,还有五六个月季芽变品种等待申报新品种权。
目前,此技术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玉溪通海县、昆明晋宁县等月季主产区的应用面积已超过1000亩。
为生产出优质鲜切花产品,杨月季、英茂、
满天星、海宇等企业也不惜重金,在土壤方面大做创新文章,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采后处理技术有突破 近两年,云南省花卉企业在鲜花、种球采后处理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去年底,云南格桑花卉公司自主研发的百合种球机械分级线正式投入使用。与荷兰的种球分级线相比,这台自主研发的机械能使种球分级和清洗同时完成,且机械损伤不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廉,使得百合种球分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人工成本降低一半。
种球冷藏技术方面,元江臧健花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元江气候优势,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优良的储藏基质和控制种球储藏的最佳温度,使彩色马蹄莲种球的储藏时间从原来3至5个月延长到了12个月,实现了全年稳定、均衡地向国内外客商供货的目标。
鲜花采后保鲜方面,杨月季、通海丽都等企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保鲜规程,同时也根据自己产品特性,自配保鲜液。花农的保鲜意识明显加强,发明了“便携式田间保鲜水桶”,即花农在田间采摘鲜花时,背上都带一个装有预处理液的保鲜桶,鲜花采摘下来随即装桶,采摘完毕后,切花连同水桶一同运送到包装车间。此举大大提高了产品内部质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