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的城市绿地(特别是街头绿地等)为了追求一定的面积,借以形成开阔气派的绿地景观,绿地中难觅园路。日转星移,本来没有路的绿地却被踩出一条条泥路来,与绿莹莹的草地(或色彩宜人的低矮植被)形成强烈对比,显得格外刺目。也常常发现养护部门为了草地苗木等免遭踩坏,采用堵或拦的方法,或设置带刺的铁件,或用较高的栏杆圈围,或种植有刺的植物等,且不说其景观如何,草地还是有被踩死踩坏的现象,使得养护部门常有“年年护绿年年补,黄土露天总难休”的无奈感叹。
导致这个现象的出现,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认为现在有的人素质低,护绿爱绿意识淡薄,随意在绿地上行走;第二种认为若在绿地中设置园路后,绿地零碎,绿地景观小气而不大度,故不设置园路而导致游人无路可走;第三种认为园路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游人的赏景需求和行走需要,所以踩出泥路。笔者认为改变人的素质状况、提高人的爱绿护绿意识的确重要,但是,在绿地中进行合理的园路设置,且设置园路时充分考虑居民游人的行路观景需要,即营建绿地遵循实用、经济、美观三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有效减少绿地被踩现象的发生。
绿地建设,首先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原则,必须考虑居民、游人的行路观景需求。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调节气候、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能,为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学习、社会交流等提供优美舒适、清新高雅的活动空间。说到底,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是绿地建造的实用性。有时城市需要建造大块的绿地景观,为了使绿地不破碎、展现大块绿地景观的气派等,不愿在绿地中设置园路,用栏杆拦、用铁丝挡等办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绿地被踩坏的面积。但这种不让居民游人亲近绿地,即不考虑居民游人的行路需要与赏景需求,或给居民游人的行路需要与赏景需求带来不便,硬邦邦拉开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不符合城市绿化的“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降低了绿地建造的实用性。假如想让人家提高爱绿意识,建绿护绿之人首先要提高建绿护绿水平,要想居民游人所想———考虑为游人建造园路、给人行路提供方便等,营建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社会交流、休闲、观赏等需求的绿地。
园路设置要以人为本,要方便居民游人融入于自然之中,让人与植物再亲近些,绝不可以一堵了事,要善于疏通人流。富于变化的城市绿地,可以缓解城市居民紧张的情绪,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保证工作学习的效率,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却常常看到街道绿地,乘客由于要到公交车停靠点乘车而穿过绿带,走出一条条泥道来;常常看到街头绿地,当地居民(或游人)走进绿地休闲游憩而不愿走那弯弯曲曲的园路,绿地被走出一条条泥道来,等等。公交车停靠点人流量大,乘客需要一定的行路空间,许多地方却在此地“见缝插绿”,如此因地不制宜,“绿”注定要被踩死。有的设置了园路,虽有路形美,却不符合人的行路需求。还有为了绿地不被踩坏而架设较高的栏杆,或种上带刺的植物,乘客、行人不得不绕个大圈子去乘车、行路,人为地增加乘客行人的紧张情绪,这难道是营建绿地的目的吗?挡与堵的办法,只能将人与植物对立起来,绿地又怎能让人轻松愉快?也常常看到有的街道绿地,由于建绿之人想居民游客之所想,在绿化带中合理布置了过道,不用围栏,绿化带里的植物照样生长茂盛、生机盎然;也常常看到有的街头绿地,充分考虑居民经常走路活动的需要,布置了线条流畅而实用性很强的园路,人流车流过往方便流畅,绿带里再也难觅泥路踪影。水常被人类的挖填围堵而改变流向,合理布渠的,水会造福人类;野蛮围堵的,水患无穷。营建绿地时,如果像改变水流方向而合理布渠去造福人类一样来合理布置园路,引导人流,人们就不会轻易踩进绿地。故营建绿地必须考虑人的需求,采用堵或拦的办法来阻止人的行路观景需求,并非上策。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同样可以塑造人,借营建一块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绿地来提高人的素质。大家知道,美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可以给人鼓舞,提升人的爱美意识。实际上,凡是美的,都有教育人、鼓舞人的共性。城市绿地由于它构成了城市的绿地系统和优美的景观———高低错落而不同轮廓的树木、色彩斑斓而线条流畅的色块、鲜艳亮丽的花朵、青翠碧绿的草皮,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热爱自然之情。同时,绿色的树木、亮丽的花朵、清馨的花香可有效地调节人的心情。无节制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人类已经尝到破坏环境的苦果,人类同样也尝到植树造林、营建草坪地被所起到的蓄存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改善居住小气候等给人类的回报,无形之中增强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事实表明,一块经过精心设计、细心养护而完整无缺的绿地,同样可以激发和提升人们的爱绿护绿意识。因此,建绿养绿之人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