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繁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特别是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需求与当前小城镇的环境质量现状构成了一对显著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使之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开始就注意到城市良好绿色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一、特点1.接近自然。一般说来,小城镇比较接近自然环境,蓝天、白云、绿树、田园风光近在咫尺,有利于创造优美、舒适的城镇环境。
2.小城镇、大农村。小城镇一般处于广阔的农村之中,农业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而城镇的发展又带动农业的发展。城镇规模小,又依托于广大农村,这样的小城镇园林绿化的服务对象就不仅是城镇居民,还要考虑广大农民,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1.园林绿化基础差。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与国家标准相差很大,大部分没有公园,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园林绿化技术力量薄弱,缺少绿化专业技术人员。
2.盲目建设。有些小城镇为了单纯追求达标,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多个绿地建设,这就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3.追求一步到位。众所周知,园林绿化景观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在建设中使用大苗,这个过程就相对短些,有些领导为了早出成绩,往往追求一步到位,盲目使用大苗,造成资金的浪费。
4.绿化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当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相抵触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利益。居民绿化意识不强,随意破坏绿地,攀折园林树木现象严重。
三、规划原则1.确定合理的指标体系。小城镇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模,相应的绿地指标也应有所不同。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及城镇远、中、近期发展阶段和规模不同,对绿地建设进行动态控制,以便指导资金投入,便于绿化建设的控制和操作。
2.乡村景观与城镇园林景观相互协调。小城镇往往处于乡村田园环境之中,广阔的田野、蜿蜒的河流、河边的林带形成的田园景观,要与城区园林景观协调一致,融为一体。
3.城乡一体全面绿化。即把城镇建成园林化城镇,集镇、村庄建成花园式村镇,农田建成林网化农田,最终形成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的田园城市格局。
4.创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小城镇比大城市接近大自然,但仍不同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是人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非独立的、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小城镇要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提高,还有赖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与创造。小城镇接近自然,环境条件好,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注重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绿地结构的合理配置,创造优美、清静、舒适的城镇环境。
5.以绿为主,发挥小城镇“静”的优势。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花草树木的种植来实现,规划中明确以绿为主,注重植物造园、造景的艺术美,加强平面绿化布置的同时,注重多层次、立体化绿化的构成,发挥小城镇“安宁”、“安静”的优势。
6.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园林绿化。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人文积淀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地方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绿地是地方性难得的保存地,绿地系统规划中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性,把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其中,丰富园林绿地的内容,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
四、城镇绿地布局绿地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城镇的水系、农田、林地、鱼塘、文物古迹,在绿地布局上形成面、点、线、环有机结合的结构模式。
面: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重视“面”上的绿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普遍绿化,为改善生态环境打好基础。
点:城镇主要道路入口及各村落的重要地段的点状绿地,以小为主,从小处起步,积极开辟各具特色的小型公共绿地,发挥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近居民的优点。
线:街道是小城镇的骨架,道路绿化如同一张绿网,将城镇各部分用绿树连接在一起。
环:围绕镇区,结合防护林带、道路绿带,形成以绿圈相围的格局,更有利于城乡一体环境的形成。
五、小城镇外围生态环境规划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除了合理规划城镇内部的绿地系统,同时将其外围的风景林地、蔬菜基地、交通走廊隔离绿带、林网化农田和基本农田融合沟通,将城镇外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城镇,形成绿色开敞空间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协调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有效保证城镇良好的“人居环境”。
结语:小城镇遍布全国,贴近农村,在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规划中一定要处理好农村与城镇,绿化与城镇布局、街道格局、建筑风格、交通、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关系,突出地方特色,使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成为一个以绿化景观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