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土壤被水淹没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厌氧的生境迫使植物适应被淹的条件而表现出其适应性。湿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大约有3/4的人口居住在或临近湿地或以前是湿地的地方。由于农田占用、河道清淤、固体废物填埋和水体污染等原因,湿地生境遭到破坏,面积减少。湿地的消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保护原有湿地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人工湿地,如水库、池塘、湖泊、河道等。这些湿地易于修建,已成为很多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对科研、科普和游憩也有重要价值。湿地的一大功能是缓冲水流进出,调节水源,为野生生物提供迁移、越冬和繁殖的生境,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供人们欣赏和娱乐。位于伦敦的班鄂姆斯牗 Barnes Elms牘湿地中心就是利用泰晤士河畔的四个废旧水库改造而成,它占地约637亩,是由贝克利(B erkeley )房地产开发商、水鸟和湿地托管会(WWT)、泰晤士河水管会三家单位联合促成的。整个工程耗资1600 万英镑,贝克利出资1100 万英镑,报酬是允许在182亩的东北角进行房地产开发。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房地产价相当昂贵,顾客为能居住在这样漂亮的自然环境甘愿解囊,房地产商因成功开发而欣喜万分。WWT是国际湿地保护机构,能在伦敦建立英国第一块面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都市湿地中心,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泰晤士河水管会也因此项工程解决了自己无力经营的困境而长舒一口气。更重要的是,湿地中心吸引了来往的候鸟,保护了本地的野生生物,为众多游人提供了参观、游览和欣赏的机会,湿地中心成了水鸟的天堂,并正在成为伦敦一个重要的旅游和科普基地。可以说,班鄂姆斯湿地中心的建立是一举多得,成为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典范。班鄂姆斯湿地中心的建立是专家们长期努力的结果,WWT创始人彼德·斯科特很早就设想在泰晤士河畔建立一个水鸟的保护区,遗憾的是没有资金来源,这个愿望直到他死后十多年才得以实现。专家们设计了六个不同的水生生态类型:水库、湖面、隐蔽的岛湖、芦苇湾、季节性淹没的草地和开阔的泥地,从而创造了深水区和浅水区、开阔的水面和隐蔽的水面、大水域和小水面以及水中的小岛等不同生态环境。深水型水库主要吸引潜水鸭和食鱼鸟,如苍鹭、翠鸟等。开阔的主湖面深浅不一,可吸引潜水鸭、涉水鸭等,湖面建有小岛,岛上铺以各种泥土,能吸引鸟类筑巢,并为丛毛鸭、红头潜鸭等提供繁殖条件。隐蔽岛湖与主湖面类似,只是更加隐蔽,给鸭类提供筑巢、繁殖和换羽的条件。芦苇湾是一条开阔的河道,种植着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由于芦苇繁殖迅速,能形成大面积的密丛,可吸引鸣禽和秧鸡等,很多鸟类在芦苇丛中筑巢繁殖,因而可以见到鸟类纷飞、嬉戏和歌唱的场面。芦苇还是重要的经济植物,收获后用来做编织等用途。放牧湿地模仿传统的淹没草地,筑以围堤和沟垄,冬季被水淹没,为涉水鸭提供食物,夏季将水放干。整个湿地中心由铁丝网围住,游人只能通过专门道路和特设的观察点望,因而各种水鸟可以不受人们干扰,享受自由的乐趣,人们也可以通过望远镜和监视器欣赏到真正自然的美景。为了让人们能与野生生物亲近,设计者设计了过渡区,包括近三百个大小形状各异的池塘,在这里游人可以看到野生和野化的动植物,如青蛙、蜻蜓、白天鹅、加拿大雁等。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设计者还在游览区内设计了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湿地景观,从西伯利亚、冰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南美、北美、非洲、亚洲等都有较具特色的景观,并栽培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如新西兰区展出的山中溪流景观,泉水状的瀑布从巨石中流出,汇成一条溪流,溪流中可以看到列入濒危保护级别的蓝鸭。南美的展区中布置了王莲、灯心草、木贼等水生植物,还可以见到红嘴天鹅。其他景观还有北极冻原、大洋洲岛屿和热带沼地森林等,配以形式多样的说明牌,给人们知识的熏陶。湿地中心在保护水鸟的同时,也保护了野生植物,其中树木有27000 余株,水生植物有20多万棵,如长在水中的芦苇、灯心草和苔草类挺水植物,飘浮在水面的满江红、芜萍、浮叶眼子菜和两栖蓼等。满江红叶片表面有细小的表皮毛,起着增加浮力的作用,而且其叶片中含有固氮作用的藻类,无需营养也能生长繁茂,再加上其出色的无性繁殖能力,往往能迅速覆盖水面,形成红色池塘的景观。更有趣的是,慈菇的叶片能随着水深叶形发生变化,水上叶片为箭形,近水面叶片为长条形,水里的叶片则为线形,这是植物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在水深处生长着金鱼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漫步在小路上,只见勿忘草、婆婆纳、毛茛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水边,就连兰花也能在此安家落户,真是野生生物的乐园。